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固

病證名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》卷三十八:「三固者,一者月水閉塞不通,其餘二固者,文闕不載。」此處所言「三固」,又稱「三痼」,屬中醫婦科疑難病證範疇,指女性經脈閉塞、氣血瘀滯所致的頑固性疾病。

三固之定義與範疇

  1. 月水閉塞不通:即「經閉」,指女子月經週期中斷或經量驟減,甚則經血不行。此證多因氣滯血瘀、寒凝胞宮,或肝腎虧虛、衝任失養所致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月事不來」,後世醫家歸納其病因,有虛實之分——虛者多因精血不足,實者常緣於痰濕、瘀血阻滯。
  2. 其餘二固:雖《諸病源候論》未明載,然據歷代醫家考證,可能涉及以下兩種痼疾:

    • 帶下病:泛指婦女帶脈失約,濕濁下注所致之帶下異常,如白帶、赤帶、五色帶等,多與脾虛濕盛、肝經濕熱,或腎氣不固相關。
    • 癥瘕積聚:指腹內結塊,固定不移者為「癥」,推之可動者為「瘕」。此類病證多因氣滯、血瘀、痰凝互結,日久成痼,如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等,屬中醫「積聚」範疇。

三固與三痼之關聯

「三固」與「三痼」名異實同,均指病程纏綿、難以速癒之婦科疾病。「痼」字強調其頑固性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:「痼疾者,久病難治也。」中醫理論認為,此類病證多因正氣先虛,外邪內傷交互為患,導致氣血失和、經絡壅滯,形成深層病理積結。

病因病機探析

  1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血行不暢,久則瘀阻胞宮,發為經閉或癥瘕。
  2. 寒濕凝滯:經期感寒,或素體陽虛,寒濕客於衝任,血脈凝澀,致月水不通。
  3. 痰濕阻絡:脾虛運化失職,痰濕內生,下注胞宮,壅塞經隧,可兼見帶下黏稠、腹滿痞悶。
  4. 肝腎虧虛:先天不足或久病耗傷,精血匱乏,衝任空虛,無血可下,則經閉日久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歷代醫家對三固之治,首重辨證:

  • 氣滯血瘀:宜疏肝理氣、活血通經,方如《血府逐瘀湯》或《少腹逐瘀湯》。
  • 寒濕凝滯:當溫經散寒、化瘀通絡,選《溫經湯》加減。
  • 痰濕阻絡:需健脾化痰、通利胞脈,常用《蒼附導痰丸》合《桂枝茯苓丸》。
  • 肝腎虧虛:治以滋補肝腎、養血調經,方如《歸腎丸》或《左歸丸》。

文獻補充

除《諸病源候論》外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提及「婦人痼疾,多因經產之際,不慎調攝」,強調產後調理不當易成痼疾。而《景岳全書》進一步指出:「血滯者,宜攻宜破;血枯者,宜補宜滋。」為三固之虛實治療提供綱領。

綜上,三固作為中醫婦科重要病證概念,涵蓋經、帶、癥瘕等範疇,其辨治需結合體質、病程深淺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