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三管」詳解

「三管」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特定穴位組合,指任脈所循行的上脘、中脘、下脘三穴之合稱。「管」字在此與「脘」相通,源於古醫籍中對臟腑腔室的描述,三穴皆位於腹部正中線,與脾胃運化功能密切相關,臨床多用於調理中焦氣機。

一、三管之穴位定位與特性

  1. 上脘穴

    • 定位:臍上5寸,前正中線上。
    • 經脈歸屬:任脈,為任脈與足陽明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之交會穴。
    • 功能:和胃降逆、化痰寧神,主治胃痛、嘔吐、癲癇等證。
  2. 中脘穴

    • 定位:臍上4寸,為胃之募穴。
    • 經脈歸屬:任脈,八會穴之「腑會」,亦為任脈與手太陽小腸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陽明胃經之交會穴。
    • 功能:健脾和胃、消積化滯,為治療脾胃虛弱、腹脹、泄瀉之要穴。
  3. 下脘穴

    • 定位:臍上2寸,前正中線上。
    • 經脈歸屬:任脈,與足太陰脾經交會。
    • 功能:消食導滯、通調腸腑,主治食穀不化、脘腹脹滿。

二、三管之理論基礎
此三穴均位於腹部「中焦」區域,依《黃帝內經》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原則,三管協同可調節脾胃升降氣機。上脘偏於降逆,中脘重在健運,下脘側重消導,三者配合形成層次性調理,體現中醫「上中下三焦分治」之思維。

三、古籍記載與臨床應用
《脈經》提及:「關脈細,脾胃虛,腹滿,宜服生薑茱萸蜀椒湯、白薇圓,針灸三管。」此處強調三管對應脾胃虛寒證之療效。後世醫家擴展其應用,如: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三管可治「飲食不下,膈塞不通」。
  • 明代《針灸大成》進一步闡述三管配穴能「開鬱結、調中氣」。

四、與其他理論之關聯

  1. 與五行學說之聯繫:三管屬土,對應脾胃,中脘尤為土中之土,契合「中央土以灌四傍」之生理功能。
  2. 與經絡流注之關係:三穴同屬任脈,任脈為「陰脈之海」,針刺三管可調動陰經氣血,滋養臟腑。

此三穴既可單獨使用,亦可配伍施治,如配合足三里增強健脾之效,或配內關以寬胸和胃,體現中醫針灸「局部與整體同治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