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穢液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穢液毒
三穢液毒為中醫痘瘡病因學之專有名詞,首載於宋代《小兒痘疹方論》,用以闡述痘疹生成之病理機轉。其說以「穢液鬱毒」為核心,將人體穢濁之液分為三層,毒邪蘊積不同深淺部位,發為各類痘瘡,並進一步演變為疹痘。
三毒分論
- 五臟六腑穢液之毒
臟腑為氣化運行之中樞,若濕熱穢濁內蘊,毒邪隨津液滯留,上蒸外發,則見皮膚浮腫,成「水泡瘡」。此類瘡形透亮,內含清液,病位較淺,多屬氣分濕毒,與肺脾失調相關。肺主皮毛,脾主運化,二者氣機壅滯,則水濕聚而化毒。 - 皮膜筋肉穢液之毒
毒邪深入皮肉腠理之間,穢液與熱搏結,腐化為膿,發為「膿水泡瘡」。此階段瘡瘍濁厚,根盤紅腫,乃營衛氣血受阻,經絡壅塞之象。筋肉屬脾所主,膜原為三焦通達之樞,邪毒鬱久化熱,燔灼津液,故膿成而瘡堅。 - 氣血骨髓穢液之毒
毒陷血分,侵及骨髓,穢濁深伏,與正氣交爭激烈,發為「膿血水泡瘡」。其瘡色紫暗,膿血雜見,或伴身熱夜甚,為陰分伏毒外透之候。骨髓屬腎所主,氣血賴肝心調攝,邪毒深竄,耗傷精血,故瘡勢凶險,易留瘢痕。
病機演變
三穢液毒既出,標誌著體內穢濁由內向外透發。初起水泡為毒邪外泄之兆,膿成則示正邪交爭,膿血並見乃毒盡之象。然若三毒未盡,或正氣不支,毒邪內陷,可致疹痘纏綿,甚則變生他證。此過程體現中醫「給邪出路」之治則,強調透毒外出為癒病關鍵。
歷代醫家認為,三穢液毒之說,不僅解釋痘疹成因,亦為溫病「伏邪」理論提供參照,揭示毒邪由氣入血、由淺入深之傳變規律,對後世辨治濕熱疫病具深遠影響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