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辨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辨證乃溫病學重要辨證體系之一,首見於清代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,係將外感熱病之病理演變歸納為上、中、下三焦所屬臟腑之證候群,用以闡明溫病傳變規律與辨治綱領。

◆ 上焦病證(溫病初期) 屬手太陰肺與手厥陰心包病變,為溫邪初犯人體之表證階段。 • 手太陰肺經證候:溫邪襲肺,衛氣被鬱,見發熱微惡風寒、頭痛無汗或汗出不暢、咳嗽口渴、舌邊尖紅、脈浮數。若熱邪壅肺,則見咳喘氣粗、痰黃黏稠、鼻翼煽動等肺熱熾盛之象。 • 手厥陰心包證候:溫邪逆傳心包,擾亂神明,見身熱夜甚、神昏譫語、舌蹇不語、肢厥舌絳、脈細數,甚則出現斑疹隱現,此為邪陷營血之危候。

◆ 中焦病證(溫病極期) 屬足陽明胃與足太陰脾病變,為溫邪入裡化熱之實熱階段。 • 足陽明胃經證候:邪入氣分,陽明熱盛,見壯熱不惡寒、反惡熱、汗出濈然、口渴引飲、面赤氣粗、脈洪大有力。若熱結陽明腑實,則兼見腹滿硬痛、大便秘結、苔黃燥或焦黑起刺。 • 足太陰脾經證候:濕熱困脾,氣機阻滯,見身熱不揚、午後熱甚、胸脘痞悶、身重肢倦、泛惡欲嘔、舌苔白膩或黃膩、脈濡緩。此證多因暑濕之邪鬱蒸中焦所致。

◆ 下焦病證(溫病後期) 屬足少陰腎與足厥陰肝病變,為溫病深入陰分、耗傷真陰之虛熱階段。 • 足少陰腎經證候:熱灼腎陰,虛陽浮動,見身熱顴紅、口燥咽乾、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、心煩不寐、舌乾絳少苔、脈虛大或細數。甚則陰竭陽脫,出現厥逆汗泄、脈微欲絕。 • 足厥陰肝經證候:水不涵木,虛風內動,見手指蠕動、筋脈拘急、心中憺憺大動、舌絳苔少、脈細促。若熱深厥深,可見四肢厥冷而胸腹灼熱,此乃陰陽不相順接之危象。

此辨證體系不僅揭示溫病由表入裡、由實轉虛之縱向傳變(順傳與逆傳),更體現「三焦同治」之治療思想,如《溫病條辨》強調「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;治中焦如衡,非平不安;治下焦如權,非重不沉」,臨床需據證候演變靈活運用清熱、化濕、通腑、滋陰、熄風等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