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焦病
三焦為六腑之一,主司氣化與水道通調,涵蓋上焦、中焦、下焦三部。三焦病證可分寒熱虛實,其病機與臨床表現各異,以下詳述之。
三焦病之基本概念
三焦為「原氣之別使」,主持諸氣,總司人體氣化功能,並通行水液。《難經·三十一難》云:「三焦者,水穀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」三焦病變多與氣機失調、水液代謝障礙相關,其病位可涉及胸腹臟腑,症狀表現廣泛。
三焦病之虛實辨證
1. 三焦實證
三焦氣盛有餘,多因氣滯、濕熱蘊結所致,症見:
- 氣機壅滯:腹脹滿,皮膚脹急但按之不堅(《諸病源候論》稱「輕輕然而不牢」)。
- 水道不利:小便澀滯不暢,甚則癃閉;或大便艱難,此為三焦氣化失司,水液停聚之象。
- 濕熱內蘊:若熱偏盛,可伴見身熱、煩渴、舌紅苔黃膩;若濕偏重,則見身重、胸悶、苔白膩。
治法當以瀉實為主,如行氣利水、清熱化濕,方選三仁湯、八正散等。
2. 三焦虛證
三焦氣虛不足,多因陽氣虛衰,寒客三焦,症見:
- 氣化無權:遺尿、小便頻數(下焦虛寒);或泄瀉、完穀不化(中焦虛寒)。
- 陽虛寒凝:胸悶氣短(上焦虛寒);少腹冷痛、喜溫喜按(下焦虛寒)。
- 運化失職:食不消、腹脹滿(中焦氣虛)。
治法宜溫補三焦,如益氣健脾、溫陽散寒,方選附子理中湯、縮泉丸等。
三焦病之寒熱辨證
1. 上焦病候
- 上焦有熱:胸膈痞滿、口苦咽乾,甚則面赤、咳嗽痰黃,此為心肺熱盛,治宜清上焦熱,如涼膈散。
- 上焦有寒:吞酸吐沫、胸悶氣短,或咳吐清稀痰涎,治宜溫散上焦寒邪,如苓甘五味薑辛湯。
2. 中焦病候
- 中焦有熱:身重目黃、脘痞嘔惡,此為脾胃濕熱,治宜清中焦濕熱,如茵陳蒿湯。
- 中焦有寒:腹脹納呆、食不消化,或泛吐清水,治宜溫中散寒,如理中湯。
3. 下焦病候
- 下焦有熱: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,或淋瀝澀痛,治宜清下焦熱結,如大承氣湯(腑實)、導赤散(膀胱熱)。
- 下焦有寒:少腹冷痛、小便清長頻數,或夜尿增多,治宜溫下焦寒氣,如四逆湯、吳茱萸湯。
三焦病與臟腑關係
三焦與肺、脾、腎、膀胱等臟腑密切相關:
- 上焦與肺相通,主宣發衛氣,若肺失宣降,可致上焦氣機壅滯。
- 中焦與脾胃相連,主腐熟水穀,若脾胃失運,則中焦濕濁內停。
- 下焦與腎、膀胱相繫,主泌別清濁,若腎陽不足,則下焦氣化無權。
總結
三焦病證涵蓋範圍廣泛,須結合寒熱虛實及病位辨治。實證多責之氣滯、濕熱,虛證多因陽氣不足;上、中、下三焦病候各具特點,臨床需詳辨病機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