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秘

病症名,見於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,指因三焦氣機失調所致之大便秘結。此症與三焦功能紊亂密切相關,尤以氣化失司、津液輸布障礙為關鍵病機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司全身氣化與水液代謝。若三焦氣機不暢,可影響:

  1. 上焦:肺氣不降,肅降無權,致使大腸傳導乏力。
  2. 中焦:脾胃升降失和,運化遲滯,水穀精微不得布散,腸道失潤。
  3. 下焦:腎氣虛弱或膀胱氣化不利,津液不歸大腸,燥屎內結。

如《丹溪心法附余·燥門》所述:「三焦不和,胸膈痞悶,氣不升降,飲食遲化,腸胃燥澀,大便秘結。」說明三焦氣滯可連帶影響消化、代謝與排泄功能,形成便秘。

臨床表現

除大便秘結外,常見伴隨症狀包括:

  • 胸膈痞滿,脘腹脹悶
  • 食慾不振,噯氣頻作
  • 口乾舌燥,或苔薄黃膩
  • 小便短赤,或排便雖頻但量少不暢

治法與方藥

傳統以搜風潤腸丸為主方,其組方多含理氣通腑、潤燥滑腸之品,如:

  • 枳實、厚朴:行氣破滯,疏通三焦鬱結。
  • 火麻仁、郁李仁:潤腸通便,滋養陰液。
  • 防風、羌活:宣通上焦氣機,助肺氣肅降。

若兼熱象,可佐黃芩、梔子清泄三焦鬱熱;若氣虛推動無力,可加黃耆、白朮補益中氣。

三焦辨證與調理

  1. 上焦秘:重在宣肺降氣,可配合杏仁、紫蘇子。
  2. 中焦秘:調理脾胃升降,如半夏瀉心湯加減。
  3. 下焦秘:溫腎或滋腎通便,選濟川煎或六味地黃丸化裁。

此症需注重三焦氣化之整體調節,非獨治腸腑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