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手少陽經病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焦手少陽經病證
三焦手少陽經病證,係指手少陽三焦經之經氣運行失常所引發的一系列病症。三焦經為少陽經脈之一,主司氣機之升降出入,通調水道,總司人體氣化功能。其經脈循行於體表與內臟之間,故病證表現多與氣機失調、水道不利及經絡循行部位之異常相關。
病因病機
三焦經病證多因外感六淫(尤以風、熱、寒邪為主)、內傷七情,或飲食勞倦,導致經氣鬱滯、氣化失司。少陽屬半表半裡,邪犯少陽,易致樞機不利,氣鬱化火,或水液代謝障礙,進一步影響三焦「決瀆之官」的功能。
臨床表現
依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,三焦手少陽之脈病證可分為「是動病」與「所生病」兩類:
-
是動病(經氣異常所致):
- 耳聾渾渾焞焞:耳中悶塞,聽力減退,甚則耳鳴如潮。
- 嗌腫、喉痹:咽喉腫痛,吞咽不利,甚則喉部閉塞感。
- 此類病症多因少陽風熱上擾,或氣鬱化火,循經上攻所致。
-
所生病(氣化失司及經脈循行部位病變):
- 汗出:少陽樞機不利,營衛失和,可見自汗或盜汗。
- 目銳眥痛:外眼角疼痛,或連及太陽穴。
- 頰痛、耳後痛:經脈循行所過之處氣血壅滯。
- 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側痛:經氣不暢,不通則痛。
- 小指次指不用:無名指活動不利,因經脈循行至手部第四指。
此外,《脈經·三焦手少陽經病證》補充以下內臟相關症狀:
- 腹脹氣滿、小腹堅:三焦氣化不利,水停氣滯。
- 不得小便:水道不通,或膀胱氣化受阻。
- 咳成肺痿:三焦氣逆,影響肺之宣降。
- 溺血:熱迫下焦,傷及血絡。
治療原則
《內經》提出調治三焦經病證之大法:
- 盛則瀉之:實證(如熱壅、氣滯)可用針刺瀉法或清熱疏肝之藥(如柴胡、黃芩)。
- 虛則補之:虛證(如氣虛、陽弱)宜溫補或艾灸(如關元、氣海)。
- 熱則疾之:熱證宜速刺或清泄少陽(如外關、支溝)。
- 寒則留之:寒證需久留針或溫灸(如命門、腎俞)。
- 陷下則灸之:氣虛下陷者,當以灸法升提(如百會、中脘)。
- 不盛不虛,以經取之:平調經氣,取本經腧穴(如中渚、陽池)。
經絡辨證與配穴
三焦經病證常與膽經互為表裡,臨床需兼顧少陽樞機之調理。常用穴位包括:
- 外關(絡穴):通陽維脈,主調氣機、解表熱。
- 支溝(經穴):疏泄三焦鬱火,通利二便。
- 翳風:治耳鳴、頰腫。
- 肩髎:緩解肩臂外側痛。
總結
三焦手少陽經病證涵蓋經脈循行與氣化功能之異常,其治療需結合局部取穴與整體調氣,以恢復少陽「樞紐」之職。臨床辨證時,尤須區分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