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癰

病名
三焦癰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發於人體丹田穴部位(臍下三寸處),屬內癰範疇。其名首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書中記載:「丹田隱隱而痛者,三焦疽也;上肉微起者,三焦癰也。」指出癰與疽之別,在於局部腫起與否,三焦癰特徵為患處皮肉隆起,伴隨明顯紅腫熱痛。

病因病機
本病多因三焦氣化失司,濕熱內蘊,復感外寒,寒凝氣滯,濕熱鬱而化毒,壅遏營血,腐肉成癰。三焦為「決瀆之官」,主司水液代謝,若上、中、下三焦氣機受阻,水濕停聚,與熱相搏,則易發為癰腫。此外,情志鬱結、飲食不節(如過食肥甘厚味)亦可助濕生熱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局部症狀:丹田處(臍下三寸)初起隱痛,漸至腫脹高突,皮色焮紅,觸之灼熱,久則成膿,按之軟陷。
  2. 全身症狀:寒熱往來(類似少陽病證),口苦咽乾,胸悶煩躁;濕熱下注則見小便赤澀、大便秘結,或裏急後重。
  3. 舌脈特徵: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數或滑數,反映濕熱壅盛之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利濕化瘀為主。

    • 初期(未成膿):可用《醫宗金鑑》之「仙方活命飲」加減,重用金銀花、連翹、黃芩以清三焦熱毒;若兼氣滯,佐以柴胡、枳殼疏肝理氣。
    • 成膿期:宜透膿散結,選用「透膿散」合「五味消毒飲」,加皂角刺、穿山甲(現多以代用品替代)托毒外出。
    • 潰後:若氣血兩虛,予「托裏消毒散」補益氣血,生肌斂瘡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可敷「金黃散」或「玉露散」清熱消腫;膿成則切開引流,外摻「九一丹」提膿去腐;潰後用「生肌玉紅膏」促進癒合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小腸癰」(類似西醫闌尾炎)區分:小腸癰痛處多在右下腹,伴右下肢屈曲難伸;三焦癰則以丹田為中心,全身濕熱證候更顯著。

古籍參考
除《聖濟總錄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及三焦癰屬「內癰」範疇,強調「三焦氣滯,血凝不通」為病機關鍵,治療需兼顧疏通三焦氣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