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焦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焦蒸

三焦蒸為中醫病名,屬「虛勞骨蒸」範疇之一,記載於《諸病源候論·虛勞骨蒸候》。其特徵為「亦雜病,乍寒乍熱」,意指病症表現複雜,寒熱交替不定,屬「二十三蒸」中的一種病理現象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三焦的生理功能
    三焦為六腑之一,主司「通行元氣」與「水液代謝」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:

    • 上焦:位於膈以上,主宣發衞氣,司呼吸與血脈運行。
    • 中焦:位於膈下臍上,主消化吸收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
    • 下焦:位於臍以下,主排泄糟粕與水液代謝。

    三焦功能失調時,氣機壅滯、水液停聚,可導致「蒸」病,表現為內熱鬱蒸、耗傷陰液。

  2. 「蒸」病的病理特點
    「蒸」為虛勞熱病的一類,多因陰虛內熱或氣血虧虛,鬱熱內伏所致。《諸病源候論》將「蒸」分為二十三種,三焦蒸屬其一,其病機與三焦氣化失常密切相關。

    • 寒熱往來:因三焦氣機不暢,陰陽失和,故見「乍寒乍熱」,類似少陽病之半表半裏證,但病位更深,涉及三焦整體。
    • 雜病兼夾:三焦涵蓋多臟腑功能,病變時症狀多端,或見煩渴、胸悶、小便不利等。
  3. 與其他「蒸」病的鑑別

    • 骨蒸:熱源深伏骨髓,多伴盜汗、消瘦。
    • 血蒸:熱鬱血分,常見皮膚乾燥、五心煩熱。
    • 三焦蒸:以寒熱交替、三焦區域症狀(如脘痞、淋澀)為特徵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陰虛火旺:久病或勞倦傷陰,虛熱內擾三焦。
  • 氣滯濕鬱:三焦水道不利,濕熱蘊結,鬱而化熱。
  • 正虛邪戀:氣血不足,外邪乘虛入裏,伏於三焦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寒熱不定,時而畏寒,時而燥熱,伴隨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。
  • 兼症:小便短赤、肢體困重,或見夜間低熱、舌紅苔黃膩。

治療方向

歷代醫家對「三焦蒸」的論治多從調和氣機、清解鬱熱入手,方劑如:

  • 小柴胡湯加減:和解少陽,疏利三焦。
  • 三仁湯:宣暢三焦,化濕清熱。
  • 青蒿鱉甲湯:養陰透熱,適用於陰虛伏熱。

三焦蒸的辨證需結合整體氣血陰陽狀態,注重三焦「通調」之性,以恢復其「決瀆之官」的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