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怵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怵惕

證名,指因恐懼驚駭而引發的身心異常狀態,屬情志致病範疇。「怵」為內心畏懼不安,「惕」則為外顯之驚惶失措,二者相合,反映神志受擾之證候。此證多因七情過極,尤以突受驚恐或長期憂思為主要病因,導致氣機逆亂、心神失守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與五臟關聯

    • 心主神明:《靈樞·本神》指出:「怵惕思慮者則傷神」,強調心神受損後,可出現恐懼不安、精神渙散,甚則「流淫不止」(如遺精、滑泄等腎失封藏之症)。
    • 肝膽氣怯: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若肝膽氣虛,易受外界驚擾,表現為惕惕然如人將捕之,伴見脅滿、善太息等症。
    • 腎志為恐:腎精虧虛者,常無故自恐,與「怵惕」互為因果,形成心腎不交之證。
  2. 病機分析

    • 氣血逆亂: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,氣機升降失司,可致心悸、怔忡、四肢冰冷等。
    • 痰火擾神:若平素痰濕內盛,遇情志刺激易化火擾心,症見煩躁、失眠、多夢易驚。

經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黃帝內經》多次論及怵惕之因,如《素問·舉痛論》: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」,說明其與心神的直接關聯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景岳全書》中,將此證歸於「怔忡驚恐門」,主張從補益心脾、調理肝膽論治。

辨證分型與表現

  1. 心膽氣虛
    • 症狀:觸事易驚,心悸不寧,虛煩少寐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益氣鎮驚,方用安神定志丸加減。
  2. 肝鬱化火
    • 症狀:急躁易怒,驚惕不安,口苦咽乾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疏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合酸棗仁湯。
  3. 痰熱內擾
    • 症狀:胸悶煩惡,驚悸多夢,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熱化痰,溫膽湯為主方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驚悸:多為外因觸發,陣發性心慌,病位偏實;怵惕則以持續性恐懼為特徵,常伴內傷虛象。
  • 善恐:屬腎志為病,無特定驚駭誘因,與怵惕之「惕」的外顯驚惶有別。

此證反映了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觀點,臨床需結合四診,辨析臟腑虛實及氣血痰火之變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