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養生之「三戒」探微

儒家三戒與氣血盛衰

《論語·季氏》所載孔子三戒之說,實為中醫養生理論之先聲,其論述與人體氣血盛衰變化密切相關:

少年戒色:少壯之時,腎氣初盛而尚未充盈,《黃帝內經》謂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,男子二八腎氣盛」,此時若縱慾過度,恐傷腎精,影響發育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骨生髓,過早耗損恐致未老先衰。

壯年戒鬥:氣血方剛之際,肝陽易亢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「怒傷肝」,爭鬥多源於情志過激,肝氣橫逆則克伐脾土,且怒則氣上,易致頭目脹痛、嘔血等症。此時養生當以疏泄為要,使肝氣條達。

老年戒得:暮年氣血衰少,五臟皆虛,《靈樞·天年》指出「五十歲,肝氣始衰」,若仍貪得無厭,思慮過度則傷脾,恐耗散本已不足之真氣。老人宜恬淡虛無,使氣血得以內守。

道教養生三戒論

孫思邈《衛生歌》提出「大怒、大欲、大醉」三戒,與中醫臟象學說深度契合:

大怒傷肝:肝主疏泄,在志為怒。《素問·舉痛論》言「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」,肝氣上逆可致眩暈、中風。肝木克脾土,久怒之人常見脘痞納呆。養肝之道,貴在調暢情志。

大欲耗腎:腎藏精,主封蟄。《類經》強調「欲不可縱,縱則精竭」,房勞過度直接損傷腎精,可致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。腎精虧虛更會影響他臟,形成「五勞七傷」之候。

大醉亂氣:酒性慓悍,《本草綱目》指其「辛熱有毒」,過飲則助濕生熱。酒毒先傷肝膽,次損脾胃,醉後常見嘔吐、頭痛,長期可形成酒疸、鼓脹等病。少量飲酒雖能活血,過量則亂人氣血。

三戒與陰陽平衡

中醫養生核心在於陰陽平衡,三戒實為調和陰陽之要訣:

  • 少年戒色以防陰精過泄
  • 壯年戒鬥以制陽氣過亢
  • 老年戒得以養陰陽兩氣

孫真人三戒則從病理角度,防範陰陽失調:

  • 大怒使陽氣暴張
  • 大欲致陰精耗奪
  • 大醉令陰陽逆亂

《內經》「陰平陽秘」之旨,正可透過三戒實踐。歷代醫家多將此融入養生實踐,如明代龔廷賢《壽世保元》強調「戒暴怒以養其性,少思慮以養其神」,即衍化於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