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淚之中醫辨證論析
中醫眼科將淚液異常分泌概括為「三淚」,即冷淚、熱淚與眵淚,分屬肝、心、肺三臟功能失調所致,其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各異,以下詳述之。
一、冷淚
病位在肝,多因肝血不足或肝氣虛寒,導致淚竅失固。
- 證候特徵:淚液清稀,無目赤腫痛,亦無翳膜遮睛。常見晨起或秋冬之際遇風則淚出不止,屬「無時淚下」或「迎風淚出」範疇。
- 病機:肝開竅於目,肝虛則淚竅約束無權,加之風邪外引,淚液外溢。《銀海精微》指出:「淚為肝之液」,肝血虧虛或陽氣衰微,皆可致冷淚頻頻。
二、熱淚
病位在心,多因心火亢盛或外感風熱,上攻於目。
- 證候特徵:淚液黏稠如糊,瞼皮紅腫澀痛,畏光難睜,遇燈火則淚湧加重,甚則目赤生翳。
- 病機:心主火,火性炎上,若心經積熱或外邪化火,循經上灼目絡,則淚液蒸灼成黏,伴紅腫熱痛。《審視瑤函》云:「熱淚如湯,赤腫羞明」,即描述此證。
三、眵淚
病位在肺,多因肺經風熱或燥邪犯目,津液結為眵垢。
- 證候特徵:淚液與眵黏膠結,黏附兩眥,瞼弦赤腫,或胬肉攀睛,甚則視物昏朦。
- 病機:肺主氣,司宣發,若肺失清肅,則津液停聚化熱,結為黃濁眵淚。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眵多硬結,肺氣實也」,強調肺熱壅盛與眵淚生成之關聯。
三淚與臟腑關係
中醫認為淚液異常與五臟密切相關,除上述肝、心、肺外,脾虛濕盛亦可致淚濁膠黏,腎氣不固則可能加重冷淚不止。然三淚之辨,尤重臟腑辨證與局部症狀結合,如冷淚多虛寒,熱淚多實火,眵淚則常見肺脾濕熱交蒸。歷代醫家如傅仁宇、王肯堂等,均於眼科專著中強調「分臟論治」之法,臨床須審證求因,方能標本兼顧。
(按:本文所述名詞可參見冷淚、熱淚、眵淚等條目,以究其詳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