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屍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屍
三屍,又稱三蟲、三彭、三屍神,為中醫及道家養生學術語,指人體內三種病邪之氣的代稱。此概念源自道家修煉理論,後融入中醫養生思想,認為三屍是人體致病與耗損精氣的根源,與健康長壽密切相關。
三屍的分類與特性
三屍分為上屍、中屍、下屍,各司其職,並對應不同的慾望與病理影響:
-
上屍(彭踞)
- 居於頭部(泥丸宮),主掌貪念,尤好寶物、名利。
- 中醫認為,上屍過盛可擾亂神明,導致頭暈目眩、失眠多夢,甚至精神躁動。
-
中屍(彭躓)
- 居於中焦(心腹之間),主掌食慾,貪嗜五味,尤喜肥甘厚味。
- 中醫理論中,中屍旺盛易致脾胃失調,引發痰濕積滯、腹脹痞滿,甚或代謝失衡。
-
下屍(彭蹻)
- 居於下丹田(腎與命門),主掌色慾,沉溺情慾。
- 下屍熾盛則耗損腎精,導致腰膝酸軟、遺精早泄,甚或元氣虛衰。
三屍與中醫病理機轉
傳統中醫認為,三屍並非實質蟲體,而是象徵人體內邪氣、慾念與病機的結合。其活動會擾亂氣血運行,使臟腑功能失調:
- 上屍擾神:影響心神,導致情志不遂、煩躁易怒。
- 中屍傷脾:使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形成痰飲、食積。
- 下屍耗腎:動搖先天之本,使精氣虧虛,加速衰老。
克制三屍的養生方法
道家與中醫均強調「斬三屍」以養生,具體方法包括:
- 服藥辟穀:選用黃精、茯苓等藥材調理氣血,減少飲食貪慾。
- 導引行氣:透過太極、八段錦等功法,疏通經絡,平衡陰陽。
- 修心養性:節制慾念,使心神安定,減少三屍作祟。
《悟真篇》云:「殺盡三屍道可期。」意指唯有調伏三屍,方能達到氣血調和、延年益壽的境界。此概念雖源自道教,但與中醫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的養生原則相契合,強調內在平衡的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