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六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十六丁

病名:三十六丁為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首載於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卷二十二,屬「十三丁」範疇。此症又稱「黑皰」、「亂疔」、「滿天星」、「滿天星疔」或「腎疔」,因其發病特徵及預後兇險而得名。

病因病機
三十六丁多因火毒熾盛,或濕熱蘊結,加之氣血瘀滯,毒邪聚於肌膚所致。其發病與臟腑功能失調相關,尤以心、腎二經熱毒上攻為常見。若毒邪未能及時透散,則可內陷營血,導致病情惡化。

臨床表現
初起時,患處呈現黑色皰疹,形如黑豆,浮起於皮膚表面,周圍伴隨明顯赤紅色腫脹。此症發展迅速,可於一日內新生一疔,次日增至二疔,逐日遞增,若累計達三十六疔,則預後極差,古稱「藥所不治」。未滿三十六者,尚屬可治之列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色澤辨證:疔頭色黑,四周赤紅,屬火毒夾瘀之象。
  2. 發展趨勢:疔數逐日增加,顯示毒邪蔓延,需警惕毒邪內攻。
  3. 兼症觀察:或伴發熱、煩躁、口渴、舌紅絳等熱毒熾盛之候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散瘀為主,早期介入為關鍵。可選用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等方劑加減,外治宜用拔毒膏或刺絡泄毒。若毒邪熾盛,可配合犀角地黃湯以清營涼血。

古籍參考
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強調此症忌七情過激,尤忌愁、恨、怒等情志波動,以免加重氣血逆亂。相關治法可參見「疔瘡」條目,並根據疔之數量及病勢深淺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