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六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十六風

三十六風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明代沈之問所著《解圍元藪》卷一。該書將風病系統性歸納為三十六種不同類型,統稱為「三十六風」,涵蓋多種以風邪為主要致病因素的疾病,其中以「癘風」(即麻風病)為代表性病症。此分類法體現中醫對風病辨證的細緻化,反映古人對風邪致病多樣性的深刻認識。

風病與中醫理論

中醫認為「風為百病之長」,風邪具有善行數變、輕揚開泄的特性,易與其他外邪(如寒、濕、熱)相兼為病,或引動內風,導致病症複雜多端。《解圍元藪》將風病分為三十六類,不僅包含外感風邪所致之疾(如中風、癘風),亦涉及內風擾動引起的病症(如肝風內動之眩暈、抽搐)。

三十六風的範疇與特點

  1. 癘風(麻風病):為三十六風中重症,屬風毒侵襲經絡,氣血壅滯,皮膚潰爛、麻木不仁,甚則傷及臟腑。
  2. 白癜風:風邪搏於肌表,氣血失和,皮膚出現白斑。
  3. 紫癜風:風熱傷絡,血溢脈外,皮下見紫紅色瘀點。
  4. 痛風:風寒濕邪痹阻關節,氣血不通,發為關節腫痛(與現代痛風概念部分重合)。
  5. 鶴膝風:風濕流注膝關節,膝腫如鶴膝,屈伸不利。

其他如「蛇皮風」(皮膚乾燥皸裂)、「魚鱗風」(肌膚甲錯)等,均以風邪為核心病機,結合兼夾病邪(濕、熱、痰)及臟腑虛實,表現各異。

辨治要點

三十六風的治療遵循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原則,外風宜祛散(如防風、羌活),內風需平熄(如鉤藤、天麻),並依證型配伍活血、除濕、清熱等法。如癘風多用大風子、苦參等解毒通絡;白癜風常以補骨脂、白芷配合祛風藥外用內服。

此分類法雖未完全沿用於現代中醫臨床,但對理解風邪致病的廣泛性及辨證思路仍有重要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