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六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三十六黃是中醫名詞,指的是三十六種黃病證候。出自《外台秘要》卷四。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中說:「諸黃者,其黃皆因傷寒為本,五臟互有所傷,熱氣相侵,致使病人精神恍惚,六腑不和,七神無主,情意變更。」所指與一些急性發熱病引起的發黃及意識障礙相似。所列三十六黃為肝黃、心黃、脾黃、肺黃、腎黃、膽黃、腦黃、行黃、癖黃、胃黃、鬼黃、姦黃、走馬黃、立黃、黑黃、體黃、勞黃、脊禁黃、食黃、火黃、陰黃、氣黃、熅黃、髓黃、房黃、血黃、憂黃、驚黃、花黃、瘧黃、水黃、蛇黃、牛黃、雅黃、雞黃、蚰蜒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中論黃病三十六種「皆非黃疸之比」,謂其多發生在東南地帶。以地氣濕熱,易成瘴毒,人感而成黃。所指似包括我國南方地區性傳染病。所載三十六黃為心黃、肝黃、脾黃、肺黃、腎黃、鬼黃、姦黃、血黃、人黃、髓黃、癊黃、急黃、氣黃、癇黃、白黃、陰黃、膽黃、驚黃、風黃、走精黃、酒黃、雞黃、蚰蜒黃、火黃、走馬黃、房黃、黑黃、厭黃、水黃、爪黃、腸黃、犢黃、氣黃、豬黃、土黃、蝦蟆黃。

以下是三十六黃的詳細內容:

  • 肝黃:肝臟有熱,發黃。
  • 心黃:心臟有熱,發黃。
  • 脾黃:脾臟有熱,發黃。
  • 肺黃:肺臟有熱,發黃。
  • 腎黃:腎臟有熱,發黃。
  • 膽黃:膽有熱,發黃。
  • 腦黃:腦有熱,發黃。
  • 行黃:走路時發黃。
  • 癖黃:吃飯時發黃。
  • 胃黃:胃有熱,發黃。
  • 鬼黃:鬼附身,發黃。
  • 姦黃:邪氣入侵,發黃。
  • 走馬黃:走路時發黃,像走馬一樣。
  • 立黃:站立時發黃。
  • 黑黃:皮膚發黑,發黃。
  • 體黃:全身發黃。
  • 勞黃:勞累過度,發黃。
  • 脊禁黃:脊椎有熱,發黃。
  • 食黃:吃飯時發黃。
  • 火黃:體內有熱,發黃。
  • 陰黃:陰虛內熱,發黃。
  • 氣黃:氣虛,發黃。
  • 熅黃:熅熱,發黃。
  • 髓黃:髓有熱,發黃。
  • 房黃:房事過度,發黃。
  • 血黃:血熱,發黃。
  • 憂黃:憂思過度,發黃。
  • 驚黃:受到驚嚇,發黃。
  • 花黃:皮膚發花,發黃。
  • 瘧黃:瘧疾,發黃。
  • 水黃:水濕內停,發黃。
  • 蛇黃:蛇毒,發黃。
  • 牛黃:牛毒,發黃。
  • 雅黃:雅毒,發黃。
  • 雞黃:雞毒,發黃。
  • 蚰蜒黃:蚰蜒毒,發黃。

以上三十六黃,均為中醫古籍中記載的黃病證候。由於病因、病機不同,其臨床表現也各不相同。在治療上,應根據病因、病機,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