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六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十六黃:中醫黃病證候體系探析

三十六黃的理論淵源

三十六黃為中醫古籍記載的一組黃病證候分類體系,首見於唐代王燾《外台秘要》卷四,其後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與《聖濟總錄》各有不同記載。此分類反映了古代醫家對黃疸類疾病的細緻觀察與系統歸納,將各種以膚目發黃為主症的疾病分為三十六種不同類型。

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:「諸黃者,其黃皆因傷寒為本,五臟互有所傷,熱氣相侵,致使病人精神恍惚,六腑不和,七神無主,情意改變。」這段論述揭示了三十六黃的病理基礎,認為其多由外感傷寒引發,導致五臟功能失調,熱邪內侵,進而影響神志活動。

三十六黃的分類體系

《太平聖惠方》三十六黃

  1. 五臟黃:肝黃、心黃、脾黃、肺黃、腎黃
  2. 六腑黃:膽黃、胃黃
  3. 特殊部位黃:腦黃、髓黃、脊禁黃
  4. 病因病機黃:行黃(與行走勞累相關)、癖黃(與積聚相關)、勞黃、食黃、火黃、陰黃、氣黃、房黃(房勞所致)、血黃、憂黃、驚黃
  5. 形態特徵黃:黑黃、體黃、花黃
  6. 動物相關黃:走馬黃、蛇黃、牛黃、雞黃、蚰蜒黃
  7. 其他:鬼黃、奸黃、立黃、熅黃、瘧黃、水黃、雅黃

《聖濟總錄》三十六黃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提出三十六黃「皆非黃疸之比」,認為這些黃病多發生在東南濕熱地區,與當地瘴毒之氣相關。其分類包括:

  1. 五臟黃:心黃、肝黃、脾黃、肺黃、腎黃
  2. 特殊類型黃:急黃、風黃、白黃、爪黃
  3. 病因病機黃:鬼黃、奸黃、血黃、氣黃、癇黃、驚黃、酒黃、房黃、厭黃
  4. 動物相關黃:走精黃、雞黃、蚰蜒黃、走馬黃、犢黃、豬黃、蝦蟆黃
  5. 形態部位黃:人黃、髓黃、癊黃、陰黃、黑黃、水黃、腸黃、土黃

典型黃病證候分析

五臟黃病機特點

  1. 肝黃:多因肝氣鬱結,濕熱內蘊所致,症見目黃身黃,脅痛腹脹,情緒易怒。
  2. 心黃:心火亢盛或心氣不足導致,可見面黃赤,煩躁不安,甚則神昏譫語。
  3. 脾黃:脾失健運,濕濁中阻,表現為身黃晦暗,脘腹脹滿,納呆便溏。
  4. 肺黃:肺氣鬱閉或燥熱傷津,症見皮膚黃而乾燥,咳嗽氣促。
  5. 腎黃:腎陽虛衰或濕熱下注,常見面色黧黑,腰膝酸軟,小便不利。

特殊類型黃病辨析

  1. 急黃:發病急驟,黃色迅速加深,多因熱毒熾盛,內陷營血,可伴高熱神昏,屬危重證候。
  2. 走馬黃:病情變化迅速如走馬,與現代醫學急性溶血性黃疸有相似之處。
  3. 勞黃:因過勞傷脾,氣血虧虛所致黃疸,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。
  4. 房黃:房勞過度損傷腎精,導致虛黃不華,常伴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等腎虛症狀。
  5. 鬼黃奸黃:此類命名反映古代對某些精神症狀伴隨黃疸的認識,可能與肝性腦病等疾病相關。

三十六黃的診斷特點

古代醫家對三十六黃的診斷主要基於:

  1. 黃色特徵:區分黃的色澤(如鮮黃、晦暗、黧黑)、分布範圍及伴隨症狀
  2. 發病過程:急驟或緩慢,有無外感誘因
  3. 全身症狀:特別是神志改變、二便情況、寒熱表現等
  4. 脈象舌象:結合脈診舌診判斷病性與病位

三十六黃的現代認識

從現代醫學角度審視,三十六黃可能涵蓋了:

  1. 感染性黃疸:如病毒性肝炎、鉤端螺旋體病等
  2. 溶血性黃疸:如蠶豆病、瘧疾引起的溶血
  3. 梗阻性黃疸:膽道系統疾病所致
  4. 肝性腦病:伴有意識障礙的黃疸類型
  5. 地方性傳染病:古代東南地區的某些熱性病

三十六黃分類體系體現了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辨證思想,雖部分名稱帶有古代文化色彩,但其對黃疸類疾病的細緻觀察與分類方法,至今仍具參考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