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十脈詳解

三十脈概述

三十脈乃中醫脈診中三十種基本脈象之總稱,首見於元代滑壽所著《診家樞要》。此三十脈象系統性地歸納了人體氣血陰陽變化在脈搏上的表現,為歷代醫家診斷疾病之重要依據。三十脈包括:浮、沈、遲、數、虛、實、洪、微、弦、緩、滑、澀、長、短、大、小、緊、弱、動、伏、促、結、芤、革、濡、牢、疾、細、代、散脈。

各脈象詳解

浮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輕取即得,重按稍減而不空
  • 臨床意義:主表證,亦見於虛陽外越
  • 機理分析:邪襲肌表,衛陽抗邪,脈氣鼓動於外

沈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輕取不應,重按始得
  • 臨床意義:主裡證,有力為裡實,無力為裡虛
  • 機理分析:邪鬱於裡,氣血內困,正氣不足,脈氣不能外達

遲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一息不足四至(每分鐘少於60次)
  • 臨床意義:主寒證,有力為實寒,無力為虛寒
  • 機理分析:寒凝氣滯,陽氣失運,脈道不利

數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一息五至以上(每分鐘超過90次)
  • 臨床意義:主熱證,有力為實熱,無力為虛熱
  • 機理分析:熱邪亢盛,氣血流速加快

虛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三部脈舉按皆無力
  • 臨床意義:主氣血兩虛
  • 機理分析:氣虛無力鼓動,血虛不能充盈脈道

實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三部脈舉按皆有力
  • 臨床意義:主實證
  • 機理分析: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,正邪相搏

洪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體寬大,來盛去衰
  • 臨床意義:主熱盛
  • 機理分析:陽熱亢盛,氣血沸騰

微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極細極軟,似有似無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陽氣衰微,氣血大虛
  • 機理分析:陽氣虛衰,無力鼓動血行

弦脈

  • 脈象特徵:端直以長,如按琴弦
  • 臨床意義:主肝膽病、痛證、痰飲
  • 機理分析:肝失疏泄,氣機不利,脈道拘急

緩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一息四至,來去怠緩
  • 臨床意義:主濕病,脾胃虛弱
  • 機理分析:濕性黏滯,氣機受阻

滑脈

  • 脈象特徵:往來流利,應指圓滑
  • 臨床意義:主痰飲、食滯、實熱
  • 機理分析:邪氣壅盛,氣實血湧

澀脈

  • 脈象特徵:往來艱澀,遲滯不暢
  • 臨床意義:主精傷血少,氣滯血瘀
  • 機理分析:脈道失濡,氣血運行不暢

長脈

  • 脈象特徵:首尾端直,超過本位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陽證、熱證、實證
  • 機理分析:陽氣有餘,脈道充盈

短脈

  • 脈象特徵:首尾俱短,不及本位
  • 臨床意義:主氣鬱、氣虛
  • 機理分析:氣機鬱滯或氣虛無力

大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體寬大,但無洶湧之勢
  • 臨床意義:主邪盛病進
  • 機理分析:邪氣盛實,正邪交爭

小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體細小
  • 臨床意義:主氣血兩虛
  • 機理分析:氣血不足,脈道不充

緊脈

  • 脈象特徵:緊張有力,如轉繩索
  • 臨床意義:主寒證、痛證
  • 機理分析:寒邪收引,脈道拘急

弱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極軟而沉細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陽氣虛衰,氣血俱虛
  • 機理分析:陽氣衰微,無力鼓動

動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短如豆,滑數有力
  • 臨床意義:主驚恐、疼痛
  • 機理分析:陰陽相搏,氣血逆亂

伏脈

  • 脈象特徵:重按推筋著骨始得
  • 臨床意義:主邪閉、厥證、痛極
  • 機理分析:邪氣內伏,脈氣不得宣通

促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數而時一止,止無定數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陽盛實熱,氣血痰食停滯
  • 機理分析:陽熱亢盛,陰不濟陽

結脈

  • 脈象特徵:緩而時一止,止無定數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陰盛氣結,寒痰血瘀
  • 機理分析:陰寒凝結,脈氣阻滯

芤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
  • 臨床意義:主失血、傷陰
  • 機理分析:血失脈空,陰傷氣浮

革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浮而搏指,中空外堅
  • 臨床意義:主亡血、失精
  • 機理分析:精血內虛,陽氣外浮

濡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浮細而軟
  • 臨床意義:主虛證、濕證
  • 機理分析:氣血不足,濕邪困阻

牢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沉實大弦長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陰寒內實
  • 機理分析:陰寒凝結,陽氣沉潛

疾脈

  • 脈象特徵:一息七至以上(每分鐘超過120次)
  • 臨床意義:主陽極陰竭
  • 機理分析:真陰竭於下,孤陽亢於上

細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細如線,應指明顯
  • 臨床意義:主氣血兩虛,濕邪為病
  • 機理分析:氣血不足,脈道不充

代脈

  • 脈象特徵:脈來一止,止有定數
  • 臨床意義:主臟氣衰微
  • 機理分析:臟氣衰微,元氣不足

散脈

  • 脈象特徵:浮散無根,至數不齊
  • 臨床意義:主元氣離散
  • 機理分析:陰陽離決,元氣渙散

脈象分類與比較

三十脈可從多角度進行分類:

  1. 按脈位深淺

    • 浮脈類:浮、濡、芤、革、散
    • 沉脈類:沉、伏、牢、弱
  2. 按脈率快慢

    • 遲脈類:遲、緩、結
    • 數脈類:數、促、疾、動
  3. 按脈力強弱

    • 虛脈類:虛、微、弱、細、濡
    • 實脈類:實、洪、弦、緊、長
  4. 按脈形特點

    • 滑澀類:滑、澀
    • 長短類:長、短
    • 大小類:大、小

脈象組合與臨床意義

臨床常見複合脈象及其意義:

  • 浮數脈:表熱證
  • 沉遲脈:裡寒證
  • 弦滑數脈:肝火夾痰
  • 細澀脈:血虛血瘀
  • 沉細弱脈:氣血兩虛

歷史發展與各家論述

三十脈系統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:

  • 《內經》記載脈象21種
  • 《傷寒論》提出24脈
  • 王叔和《脈經》確立24脈
  • 滑壽《診家樞要》擴充為30脈
  • 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定為27脈
  • 後世醫家多沿用30脈系統

各家對脈象的認識各有側重,如李東垣重視脾胃脈象,朱丹溪注重痰濕脈象,張景岳強調陰陽虛實脈象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