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十四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十四疔

疔瘡為中醫外科常見病證,屬瘡瘍範疇,其形小根深、堅硬如釘,多因火毒熾盛或外感邪毒蘊結肌膚所致。《外科啓玄》卷二將疔瘡按發病部位、形狀特徵及病因病機細分為三十四種,統稱「三十四疔」,現分述如下:

五臟疔

  1. 心疔:發於心經對應部位(如舌尖、掌心),色赤,伴煩熱口渴。
  2. 肝疔:生於肝經所過(如目周、脅肋),色青,易怒脅痛。
  3. 脾疔:見於口唇或肌肉豐厚處,色黃,腫脹潰爛。
  4. 肺疔:發於鼻周或胸背,色白,或伴咳喘。
  5. 腎疔:多生於耳部或腰膝,色黑,隱痛綿長。

形態特徵類疔

  1. 麻子疔:形如粟米,頂凹有膿,周邊赤腫。
  2. 石疔:堅硬如石,色紫黑,疼痛劇烈。
  3. 雄疔與9. 雌疔:雄疔高突紅腫,雌疔扁平黯滯,二者相對。
  4. 火疔:焮紅灼熱,乃火毒壅盛所致。
  5. 爛疔:潰後腐爛流膿,邊緣不整。
  6. 三十六疔:泛指疔瘡多發,遍佈周身。
  7. 蛇頭疔:生指尖,腫似蛇頭,甚則指骨潰損。
  8. 鹽膚疔:潰後創面如鹽霜,多因濕毒凝結。
  9. 水洗疔:觸水則痛劇,或滲液不止。
  10. 刀鐮疔:形細長如刀刃,發展迅速。

動物命名類疔

  1. 浮漚疔:浮淺如漚(水泡),易潰易癒。
  2. 牛拘疔:堅硬如牛角,難消難潰。
  3. 豬疔、20. 牛疔、21. 狗疔、22. 羊疔、23. 驢馬疔:多依其形色或發病特徵比擬,如豬疔膿液黏濁,狗疔癢癢劇烈。

其他特殊類型

  1. 瓜藤疔:蔓延如藤,紅腫成片。
  2. 豆腐疔:潰後腐肉如豆腐渣。
  3. 氣疔:因氣滯血瘀而生,時腫時消。
  4. 鬼疔:驟然發病,變化莫測,古謂「中惡」所致。
  5. 紅絲疔(紅絲疔):沿經絡走竄紅線,為毒邪內攻之兆。
  6. 內疔:毒蘊臟腑,外無明顯瘡形。
  7. 薄桃疔:形如桃核,質硬而痛。
  8. 楊梅疔:潰後狀如楊梅,多與梅毒相關。
  9. 魚臍疔:中央凹陷似魚臍,色黯。
  10. 痘疔:伴痘瘡而生,頂黑陷膿。
  11. 蜈蚣疔:多頭潰破,形似蜈蚣足爪。

病因病機

疔瘡總屬「火毒為患」,或由飲食辛辣、七情化火,或外受金石蟲毒、風熱濕邪,致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。其治療首重清熱解毒,如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;外治則依階段選用箍毒消腫、提膿祛腐等法。古醫籍強調「疔無小證」,因毒易走散,甚則攻心(疔毒走黃),故辨明種類有助於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