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實
概念溯源
三實一詞首見於《難經·四十八難》,與三虛相對,構成了中醫辨證體系中重要的虛實辨證框架。此概念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逐漸豐富,不僅涉及診斷學層面的病證表現,亦延伸至運氣學說中的氣盛狀態。
診斷學三實
《難經》所述三實主要從脈象、病勢、症狀三個維度闡述實證特徵:
脈實
指脈象緊牢有力,按之如觸弓弦,堅實不虛。緊脈主寒主痛,牢脈沉而實大弦長,二者並見提示體內邪氣壅盛,正邪交爭劇烈。此種脈象多見於外感病初期或內傷實證。
病實
表現為發病急驟,病邪由外迅速內傳,可致患者突然失語。此特徵反映外邪勢猛,直中臟腑,阻遏氣機。臨床上常見於中風閉證、暑溫入營等急重病證。
症實
病變局部呈現堅硬、固定、拘急之態,疼痛劇烈且拒按,無瘙癢感。此為氣血瘀滯、經絡不通之象,與「不通則痛」病機相合,多見於癥瘕積聚、癰疽初起等實性病變。
運氣學說三實
《靈樞·歲露論》從天人相應角度提出另一種三實概念,指年、月、時三層氣運皆盛的狀態:
年運盛
值太乙天符之年,或歲氣與司天之氣相得,如壬午年少陰君火司天與歲運同氣。此時自然界陽氣充盛,萬物生長化收藏有序。
月運滿
月相圓滿之時,人體氣血隨月廓盈滿而外充。《素問·八正神明論》言:「月郭滿則血氣實」,此時衛氣外達,腠理緻密。
時氣和
四時之氣應節而至,無非時之氣。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各守其度,六氣循序,不妄行克伐。
此三實俱備時,人體正氣得天地之助,縱有賊風邪氣亦難以致病,所謂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。
理論延伸
後世醫家在臨床實踐中對三實理論有所發展:
- 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「陽明病」的脈大、熱盛、腹滿痛即體現了三實特徵
- 金元四大家之一張從正提出「邪去則正安」,強調實證當以攻邪為主
- 溫病學派補充了「熱實」、「毒實」等概念,豐富了三實內涵
三實辨證至今仍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,尤其在急症、外感病及痛證診治中具有重要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