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水乃中醫典籍中一重要概念,其內涵與臟腑陰陽理論密切相關,主要涉及三陰經及脾臟之生理特性。

一、經典出處與基本釋義

《素問·示從容論》云:「夫二火不勝三水,是以脈亂而無常也。」此處「二火」與「三水」之對應,歷代醫家解讀略有分歧:

  1. 主流觀點

    • 二火指「二陽」,即足陽明胃經。胃屬陽土,主受納腐熟,其氣以降為順,若胃火過亢(如陽明實熱),反易耗傷陰液。
    • 三水指「三陰」,即足太陰脾經。脾屬陰土,主運化水濕,為後天之本。三陰亦泛指太陰、少陰、厥陰三經,其性多陰柔,需陽氣溫煦方能化氣行水。
      此解強調脾胃陰陽互濟之理:若胃火(二火)過盛而脾陰(三水)不足,則中焦失衡,水穀不化,脈象紊亂。
  2. 另說補充

    • 二火為心(君火)與肺(相火),二者共主氣血運行與宣發肅降。
    • 三水為肝、脾、腎三臟,均司藏血、主水之職。肝鬱則水滯,脾虛則濕聚,腎虧則水泛,三者失調可致水液代謝異常。

二、三水與脾臟的深層聯繫

脾為「三水」核心,其特性體現於:

  • 運化水濕:脾氣健運則水津四布,若脾陽不振(三水虛衰),則濕濁內停,症見腹脹、泄瀉、痰飲等。
  • 統血功能:脾陰充沛能固攝血液,與「三陰主藏」之性相通。若三水虧虛,可致血不歸經,如崩漏、紫斑等。
  • 經絡循行:足太陰脾經屬三陰之一,與任脈交會於中極,調節全身陰液。其氣血盛衰直接影響三陰經平衡。

三、三水失衡的病理表現

  1. 水勝火衰:三水過盛(如脾腎陽虛),水濕泛濫,症見水腫、畏寒、脈沉遲。
  2. 火亢水虧:二火熾盛而三水不足(如胃熱灼脾陰),可見消穀善飢、口乾便秘、舌紅少苔。
  3. 三水鬱滯:肝脾不調導致水濕鬱結,形成痰核、瘰癧或婦科癥瘕。

四、三水理論的臨床應用

  • 治則:調和三水常需「崇土製水」,如四君子湯健脾胃,真武湯溫腎化水。
  • 脈象佐證:三水失調者,脈多濡緩(脾濕)或沉細(腎虛),與二火之洪數脈形成對比。
  • 養生啟示:護養三水需避生冷、節思慮,以存脾陰;艾灸關元、三陰交可助三陰經氣化。

綜言之,「三水」一詞凝練了中醫對陰陽互根、水土合德之認識,其理論貫穿於臟腑辨證與五行生剋之中,為理解濕病、血證、陰虛諸疾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