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癇

三癇為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唐代孫思邈所著《千金要方》,指小兒癇證的三種主要類型,分別為風癇驚癇食癇。此分類法源於古代醫家對癇證病因病機的觀察,認為癇證發作與風邪、驚嚇及飲食積滯密切相關,並依此進行辨證論治。

風癇

風癇多因外感風邪或肝風內動所致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風癇者,因汗出解脫,風邪乘虛而入。」其臨床特徵為發作時肢體強直、兩目上視、口吐涎沫,並伴有面色青白、喉中痰鳴等症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故發作突然,症狀變化迅速。治療上以息風止痙為主,常用方劑如鉤藤飲定癇丸,並可配合平肝潛陽之品,如天麻、鉤藤等。

驚癇

驚癇多因突受驚恐,導致心神失守、肝氣逆亂而發。《諸病源候論》云:「驚癇者,因驚怖大啼乃發。」臨床表現為發作時驚叫不安、面色乍紅乍白、手足抽搐,甚則神志恍惚。小兒神氣未充,易受驚嚇,故此證多見於幼兒。治療以鎮驚安神為法,常用鎮驚丸琥珀抱龍丸,並可佐以硃砂、龍齒等重鎮之品以定驚。

食癇

食癇多因飲食不節,脾胃受損,痰濕內生,上蒙清竅所致。《幼幼集成》記載:「食癇者,因乳食過度,停結中脘,痰壅氣逆而成。」其發作時多伴脘腹脹滿、嘔吐酸腐,癇作後常有疲倦嗜睡之象。治療宜消食導滯、化痰開竅,方選保和丸加減,或配合萊菔子、半夏等化痰消食之品。

總結

三癇之分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臨床須審其病因,察其兼證,方能對證施治。風癇責之於風,驚癇本於心神動盪,食癇源於脾胃失調,三者雖皆屬癇證,然病機各異,治法亦殊,此乃中醫同病異治之具體展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