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陷

三陷為中醫瘍科病證名,出自清代高秉鈞《瘍科心得集》卷上,指瘡瘍病程中因正虛邪盛或治療失當所導致的三種危重變證,分別為「火陷」、「乾陷」、「虛陷」。此三證皆屬瘡毒內陷之候,病情險惡,預後多不良。

火陷

火陷多見於瘡瘍初期(約1-2候),因患者陰液不足,火毒熾盛,或過用溫補,致使氣血壅滯,毒邪不得外泄,反陷入營。其證見瘡頂平塌,根盤散漫,色紫暗滯,膿腐難化,並伴高熱煩躁,神昏譫語,甚則痙厥抽搐,舌質紅絳,脈洪數或細數。此乃毒熱熾灼營血,內擾心神所致。治法當清營涼血、解毒透邪,可選用清營湯合黃連解毒湯加減,若見痙厥可佐以羚角鉤藤湯。

乾陷

乾陷多發於瘡瘍中期(約2-3候),因氣血兩虛,無力托毒外出,致膿腐未透而營衛已傷。其證見瘡面乾枯無膿,根盤紫滯,腫勢雖退而精神萎靡,氣息短促,汗出肢冷,甚則神識昏蒙,呈現內閉外脫之象,舌淡苔薄,脈沉細弱。此屬正虛毒陷,氣血耗敗之候。治法宜益氣托毒、扶正透膿,方選托裡消毒散加減,若見陽氣欲脫急投參附湯回陽固脫。

虛陷

虛陷常見於瘡瘍後期(約4候之後),因膿腐雖脫而氣血大傷,脾腎陽衰,新肉難生。其證見瘡面光白如鏡,或呈淺綠色,新肉不生,狀若鏡面,兼見形體羸瘦,食少便溏,腹痛泄瀉,寒熱交作,舌淡無華,脈微欲絕。此乃脾腎陽虛,生化無源所致。治法當溫補脾腎、益氣生肌,方用附子理中湯合保元湯加減,若陰傷甚者則宜補益氣陰,選用益胃湯加味。

三陷之證,皆屬瘡瘍惡候,其病機關鍵在於正虛邪陷,治療須緊扣扶正祛邪之法,並根據不同階段辨證施治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外必本於內」,對於三陷變證尤重內治,同時結合外治法以助膿毒外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