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三消(三痟)

三消,又稱三痟,是指三種消證的總稱,包括上消、中消、下消三種類型。三消的病因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有關。肺主水,上消多由肺熱津傷所致;脾主運化,中消多由脾虛運化失常所致;腎主水,下消多由腎虛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

上消

上消者,又稱為膈消或渴證。臨床表現為口渴多飲,大渴引飲,隨飲隨渴。上焦的津液枯涸,這種消證主要在肺,但心脾陽明的火也能燻炙而發生上消的症狀。治療可用知柏地黃湯、玉液煎等方藥。

中消

中消者,又稱消中。臨床表現為多食善飢,不為肌肉,而日加削瘦。中焦病主要在脾胃,也稱為消中。治療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方藥。

下消

下消者,又稱腎痟。臨床表現為小便黃赤,為淋為濁,如膏如脂,腰腿消瘦,面黑耳焦。下焦病主要在腎,也稱為腎痟。治療可用五子衍宗丸、金匱腎氣丸等方藥。

三消的治療應以清熱生津、健脾益氣、滋陰補腎等法為主。三消的臨床表現還包括口渴多飲、小便不利、消瘦乏力等症狀。上消的患者還可出現咳嗽、痰黃、胸悶、心煩等症狀;中消的患者還可出現腹脹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;下消的患者還可出現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視物模糊等症狀。

三消預防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戒菸限酒,避免熬夜,注意勞逸結合;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,少吃辛辣油膩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;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三消是一種常見的消渴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,因此,大家一定要重視三消的預防和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