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三消,又稱三痟,是指三種消證的總稱。
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三記載:“三消者,痟渴、痟中、痟腎也。飲水多而小便少者為痟渴;吃食多而飲水少,小便少而黃赤者為痟中;飲水隨飲便下,小便味甘而白濁,腰腿消瘦者為痟腎。”
《丹溪心法》將三消分為上消、中消、下消。《景岳全書.雜證謨》解釋道:“上消者,渴證也,大渴引飲,隨飲隨渴,以上焦之津液枯涸,古雲其病在肺,而不知心脾陽明之火皆能熏炙而然,故又謂膈消也。中消者,中焦病也,多食善飢,不為肌肉,而日加削瘦,其病在脾胃、又謂之消中也。下消者,下焦病也,小便黃赤,為淋為濁,如膏如脂,面黑耳焦,日漸消瘦,其病在腎,故又名腎痟也。”
《幼科鐵鏡》稱兒科消上、消肌、消濁為三消。
三消的病因主要與肺、脾、腎三臟有關。肺主水,上消多由肺熱津傷所致;脾主運化,中消多由脾虛運化失常所致;腎主水,下消多由腎虛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
三消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口渴多飲、小便不利、消瘦乏力等。上消的患者還可出現咳嗽、痰黃、胸悶、心煩等症狀;中消的患者還可出現腹脹、食欲不振、大便溏薄等症狀;下消的患者還可出現腰膝酸軟、耳鳴耳聾、視物模糊等症狀。
三消的治療應以清熱生津、健脾益氣、滋陰補腎等法為主。上消的患者可用知柏地黃湯、玉液煎等方藥;中消的患者可用參苓白朮散、四君子湯等方藥;下消的患者可用五子衍宗丸、金匱腎氣丸等方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