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鼻乾

證名,指鼻腔內乾燥無涕之症,為多種疾病常見症狀之一。中醫認為,鼻為肺之竅,其乾燥多與肺、腎等臟腑功能失調,或外邪侵襲有關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及辨證論治:

1. 風熱犯肺

病因病機:風熱之邪外襲,肺衛受邪,熱灼津液,鼻竅失潤。
臨床表現:鼻乾灼熱,伴頭痛發熱、口渴、脈浮數,或見鼻塞、流黃涕。
治法:辛涼解表,清肺潤燥。
方藥:麻杏石甘湯加減,可酌加桑白皮、天花粉、蘆根等清熱生津之品。

2. 肺燥津傷

病因病機:肺陰不足,或外感燥邪,肺失濡養,鼻竅乾涸。
臨床表現:鼻乾無涕,咽乾癢,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舌紅少津。
治法:養陰清肺,潤燥生津。
方藥:清燥救肺湯加減,若陰虛甚者,可加沙參、玉竹、麥冬等滋陰之品。

3. 腎陰虧虛

病因病機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肺腎陰虛,鼻失濡養。
臨床表現:鼻乾日久,伴潮熱盜汗、腰膝痠軟、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治法:滋腎養陰,潤燥降火。
方藥:六味地黃丸加麥冬、玄參,若虛火明顯,可加知母、黃柏以降火。

4. 陰虛肺燥

病因病機:肺腎陰虛,虛熱內生,上灼鼻竅。
臨床表現:鼻乾口燥,咽痛或口舌糜爛,五心煩熱,夜寐不安。
治法:養陰清肺,潤燥降火。
方藥:養陰清肺湯加減,可加地骨皮、白薇以清虛熱。

其他相關辨證

  • 胃熱上熏:因陽明胃熱熾盛,上灼鼻竅,症見鼻乾、口渴、口臭、便秘,治宜清胃瀉火,方用玉女煎加減。
  • 血虛風燥:久病血虛,鼻竅失養,症見鼻乾、皮膚乾燥、面色無華,治宜養血潤燥,方用四物湯合潤燥湯加減。

鼻乾一症,雖為局部表現,然其病機多與全身臟腑相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方能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