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虛之中醫理論探析
《素問》之三虛論
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本病論》提出「三虛」之概念,乃指人體正氣不足之三種狀態:「人之五臟,一臟不足,又會天虛,感邪之至也,……因而三虛。」此三虛包括:
- 五臟虛:五臟之中某一臟器功能衰弱,氣血陰陽失調。中醫認為五臟為生命活動之核心,任何一臟虛損皆可影響整體機能。
- 天氣虛:指自然界氣候異常,正氣不足之時。如歲運不及、司天在泉之氣衰弱等,導致天地之氣不能正常生化。
- 感受虛邪:在正氣不足之狀態下,外感六淫邪氣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)乘虛而入,進一步損傷人體正氣。
此三種虛弱狀態相互影響,形成惡性循環,使病情加重。《內經》強調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三虛共存時,人體更易患病且難以自癒。
《難經》之三虛分類
《難經·四十八難》提出另一種三虛分類:「人有三虛三實」,其中三虛指:
- 脈虛(濡脈):脈象浮而細軟,如帛浮水中,輕按可得,重按則無。濡脈主氣血兩虛,尤以氣虛為甚,常見於脾虛濕困或久病體弱之人。
- 病虛:指疾病發生緩慢,由內而生。此類病症多因五臟功能失調,非外邪直接所致,如內傷七情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引起之疾病。其特點為起病隱匿,病程纏綿。
- 症虛:臨床表現為病變局部柔軟凹陷,按之痛減(喜按),或不痛而癢。此類症狀多見於氣虛、陽虛證候,如脾胃虛弱之脘腹隱痛,按之則舒;或氣血不足之皮膚瘙癢。
運氣學說之三虛
《靈樞·歲露論》從運氣學說角度闡述三虛:「乘年之衰,逢月之空,失時之和,因為賊風所傷,是謂三虛。」此三虛指:
- 年虛(乘年之衰):指歲運不及之年。十天干化五運,陽干為太過,陰干為不及。如乙、丁、己、辛、癸年為歲運不及,天地之氣生化不足。
- 月虛(逢月之空):與月相相關之虛弱時段。古人認為月廓空時(如朔日前後),人體氣血相對不足,衛外功能減弱。
- 時虛(失時之和):指季節氣候異常,非其時而有其氣。如春應溫而反寒,夏應熱而反涼,導致人體與自然不能相應。
當此三虛並至,人體易受「賊風」(泛指各種致病邪氣)侵襲而發病。運氣學說強調「天人相應」,自然氣候異常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。
三虛理論之臨床意義
三虛概念在中醫診斷與治療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:
- 辨證方面:三虛理論提供多維度辨證框架,涵蓋臟腑、脈象、症狀及天地人關係,有助全面評估患者虛實狀態。
- 治療方面:針對不同類型之虛,治法各異。五臟虛需調補相應臟腑;天時之虛則講究因時制宜;病虛、症虛則需辨明氣血陰陽何者不足。
- 預防方面:明瞭三虛之理,可於特定時節(如歲運不及之年、月空之時)加強調攝,避免虛上加虛。
歷代醫家對三虛理論多有發揮,如張仲景《傷寒論》重視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強調「內傷脾胃,百病由生」,皆可視為對三虛理論之延伸與應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