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陽

在中醫學中,「三陽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主要可分為經絡分類、特定經脈指稱,以及推拿穴位三個層面。以下將逐一詳述:

一、經絡分類名

三陽為手足太陽、陽明、少陽經脈的總稱,屬人體十二正經中陽經的三大系統:

  1. 太陽經:包括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,主司人體表層的防禦與氣血輸布,尤其與「開闔」機能相關,常見於外感病初期的證候。
  2. 陽明經:含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,主氣血旺盛,與消化吸收及排泄功能密切相關,中醫稱「陽明多氣多血」,病變時易出現高熱、便秘等實熱證。
  3. 少陽經:含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,主樞轉氣機,位於半表半裡,病變時常見寒熱往來、口苦咽乾等少陽證。

三陽經脈的運行方向均由頭走足由手走頭,與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構成表裡關係,共同維持氣血平衡。

二、指太陽經

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提及:「三陽為病,發寒熱。」此處「三陽」特指太陽經,強調其為陽經之始,主一身之表。太陽經受邪時,易出現惡寒發熱、頭項強痛等表證,為外感病傳變的初期階段。

三、推拿穴位名

在小兒推拿中,「三陽」為特定穴位,位於左眼胞(左眼上眼瞼)。《幼科推拿秘書》記載:「夜啼……如寒,推三陽。」此穴多用於治療小兒因寒證引起的夜啼不安,操作時以輕柔推法為主,具溫散寒邪之效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三陽的概念亦與《傷寒論》的「六經辨證」相關:

  • 太陽病:邪在肌表,治以發汗解表。
  • 陽明病:邪入裡化熱,治以清下實熱。
  • 少陽病:邪在半表半裡,治以和解樞機。
    三者反映了外邪由淺入深的傳變過程,為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框架。

此外,三陽經脈與自然界陽氣盛衰相應,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三陽經絡皆受其病」的病理觀,說明陽經失調可能影響整體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