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陽病

三陽病為中醫學中「太陽病」、「陽明病」、「少陽病」之統稱,源自《傷寒論》之六經辨證體系。六經病將外感熱病之發展過程分為三陽病與三陰病,三陽病主表、主熱、主實,反映人體正氣未虛,邪氣盛而抗病力強之病理階段。以下分述三陽病之特徵:

1. 太陽病

太陽為六經之首,主一身之表,統攝營衛。太陽病為外感病初起階段,邪氣客於肌表,正邪相爭於體表所致。其典型表現為「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,並可依證型分為:

  • 太陽中風(表虛證):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,屬營衛不和,風邪襲表,治以桂枝湯調和營衛。
  • 太陽傷寒(表實證):惡寒、發熱、無汗、脈浮緊,屬寒邪束表,衛陽被遏,治以麻黃湯發汗解表。

太陽病若失治或邪氣內傳,可發展為陽明病或少陽病。

2. 陽明病

陽明主裡,多氣多血,為三陽之裡證。邪入陽明,正氣亢奮,化熱化燥,呈現裡熱實證。其證型可分為:

  • 陽明經證:邪熱熾盛於經,症見身大熱、大汗出、大渴引飲、面赤、脈洪大,治以白虎湯清熱生津。
  • 陽明腑證:燥熱內結腸胃,症見潮熱、譫語、腹滿痛拒按、便秘、脈沉實,治以承氣湯類(如大承氣湯)瀉下熱結。

陽明病為外感病之極期,邪正相爭劇烈,然若治療得當,可迅速轉癒。

3. 少陽病

少陽居半表半裡,主樞機轉運。邪犯少陽,膽火內鬱,三焦氣機不暢,呈現半表半裡之證。其典型表現為「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往來寒熱、胸脅苦滿、默默不欲飲食、心煩喜嘔、脈弦」,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。

少陽病既不宜汗,亦不宜下,需以和解為法。若誤治,易導致邪氣內陷,轉入三陰。

三陽病之傳變關係

三陽病之間可相互傳變,如太陽病未解,邪可傳至少陽或陽明;少陽病失治,亦可內傳陽明。此外,三陽病若正氣不支,可進一步發展為三陰病(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)。

三陽病之辨證,重在區分病位(表、裡、半表半裡)與病性(寒熱虛實),為《傷寒論》六經辨證之核心內容,亦為臨床治療外感病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