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合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陽合病
概念與定義
三陽合病乃中醫傷寒論中重要病證,指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同時受邪而出現的複合證候。此證特點在於三陽經證候並見,然病機重心多偏於陽明,呈現熱邪熾盛之象。
病因病機
三陽合病之形成,多因外感六淫邪氣,尤以風寒之邪為主,邪氣同時侵犯三陽經絡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太陽經氣不利,衛陽被遏
- 陽明經熱熾盛,燥熱內結
- 少陽樞機不利,半表半裏失和
三經邪氣相互影響,終致熱邪聚於陽明,形成以陽明熱盛為主導的複合病證。
臨床表現
根據《傷寒論》記載,三陽合病主要症狀包括:
- 腹滿:陽明腑氣不通所致
- 身重難以轉側:太陽經氣不利,濕熱困阻
- 口不仁(口舌麻木不知味):陽明熱盛上熏
- 面垢:熱邪上蒸頭面
- 譫語遺尿:熱擾神明,下焦失約
- 自汗出:裏熱迫津外泄
診斷要點
三陽合病的診斷需把握以下關鍵:
- 具備太陽、陽明、少陽三經症狀
- 以陽明熱盛表現為主導
- 排除單純陽明病或少陽病
- 舌象多見舌紅苔黃燥
- 脈象常呈洪大或弦數
治療原則
主方治療
《傷寒論》明確指出:「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」白虎湯組成:
- 石膏(清解陽明氣分大熱)
- 知母(清熱生津)
- 粳米(養胃和中)
- 甘草(調和諸藥)
此方專清陽明氣分熱邪,熱清則三陽之邪自解。
變證處理
- 誤汗後譫語加重:因發汗更傷津液,熱邪愈熾
- 誤下後額汗肢冷:下法傷陽,導致陽氣外越
輕證治療
對於三陽合病之輕證,可用柴葛解肌湯(柴胡、葛根、黃芩、芍藥、桔梗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清解三陽之邪,尤其適用於表邪未盡而裏熱初起者。
病機演變
三陽合病若失治誤治,可能出現以下轉歸:
- 熱極生風,出現驚厥抽搐
- 熱傷氣陰,轉為氣陰兩虛證
- 熱與糟粕相結,形成陽明腑實證
- 邪陷心包,出現神昏譫語等危候
鑒別診斷
需與以下證候相區別:
- 太陽陽明合病:僅見太陽與陽明症狀,無少陽見證
- 少陽陽明合病:少陽與陽明同病,無太陽表證
- 陽明經證:單純陽明熱盛,無他經症狀
- 熱入營血:已現斑疹、出血等營血分症狀
歷史淵源
三陽合病理論源自《傷寒論》,張仲景對此有明確論述,後世醫家如成無己、柯琴等均有發揮。清代溫病學派對此證的認識更趨完善,補充了許多臨床辨治經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