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陽頭痛
三陽頭痛為中醫病證名,乃太陽頭痛、陽明頭痛、少陽頭痛之合稱,首見於《醫壘元戎·三陽頭痛》。此三類頭痛分屬足太陽膀胱經、足陽明胃經及足少陽膽經之病變,其疼痛部位與經絡循行密切相關,治療時需辨明經絡所屬,並配伍相應引經藥以增強療效。
1. 太陽頭痛
- 疼痛特徵:痛自腦後(枕部)上至巔頂,並連及項部,常伴頸項強緊不舒。
- 病因病機:多因風寒外襲,太陽經氣不利,營衛鬱滯所致。《傷寒論》稱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」,即屬此類。
- 引經藥:羌活。其性辛溫,善入太陽經,能散風寒、通絡止痛,為太陽頭痛之要藥。
2. 陽明頭痛
- 疼痛特徵:痛在前額,上連目珠,甚則眉稜骨痛,或兼見面赤、口渴。
- 病因病機: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外感風熱或胃火上炎,循經上擾清竅,則發為頭痛。《蘭室秘藏》云:「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,惡熱而痛。」
- 引經藥:白芷。辛溫芳香,專入陽明,能祛風燥濕、通竅止痛,尤擅治前額痛。
3. 少陽頭痛
- 疼痛特徵:痛在頭之兩側(太陽穴附近),或連及耳部,常伴口苦、目眩。
- 病因病機:少陽居半表半裏,邪犯少陽,樞機不利,膽火上炎,清竅受擾而痛。《傷寒論》言「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」,其頭痛多屬此證。
- 引經藥:川芎。辛散溫通,為「少陽經本藥」(《本草綱目》),能上行頭目、活血行氣,尤善治偏頭痛。
治療原則
三陽頭痛雖分屬不同經絡,然外感邪氣為共同病因,故總以疏風解表、通絡止痛為大法。臨證時,除選用相應引經藥外,常配伍防風、細辛、藁本等祛風散邪之品。若兼內熱,可加石膏、黃芩以清瀉;若久痛入絡,則佐以全蠍、地龍等蟲類藥搜風通絡。
此三類頭痛雖有經絡分野,然臨床常見合病,如太陽陽明合病之「前額連項痛」,或三陽並受之「全頭劇痛」,故需詳辨經絡,靈活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