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陽五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三陽五會

三陽五會為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所指即為百會穴。此穴位居人體巔頂,為督脈要穴,亦為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處,故名「三陽五會」。

穴位定位與解剖

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,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,或兩耳尖連線與頭正中線之交點處。其下為帽狀腱膜,布有枕大神經分支及左右顳淺動、靜脈吻合網,深層則有導血管與顱內相通。

中醫理論與功能

  1. 經脈交會
    百會為督脈穴,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故稱「三陽」;又為足太陽膀胱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、足厥陰肝經與督脈五經之交會,故稱「五會」。此穴匯聚諸陽之氣,為調理陽氣之樞紐。
  2. 主治功能

    • 醒腦開竅:主治中風、昏厥、癲狂癇等神志病,能升提清陽、蘇厥醒神。
    • 升陽固脫:治脫肛、陰挺、久瀉等氣虛下陷之證,具益氣舉陷之效。
    • 清頭明目:改善頭痛、眩暈、耳鳴等頭面疾患,可平肝潛陽、息風止眩。
    • 安神定志:調治失眠、健忘,協調陰陽以寧心安神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針灸法:多平刺0.5~0.8寸,手法宜輕緩,得氣為度。艾灸常用於虛寒證,如陽氣虛衰之脫證。
  • 配穴舉隅
    • 配水溝、十宣治中風昏迷;
    • 配長強、承山治脫肛;
    • 配風池、太沖治肝陽上亢之頭痛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:「百會,一名三陽五會……在前頂後一寸五分,頂中央旋毛中。」
  • 《聖濟總錄》:「百會,百病所主,故曰百會。」強調其統攝諸疾之效。

此穴集諸陽之氣,為臨床調神、升陽、救急之要穴,充分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經絡整體」之理論精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