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因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中醫「三因」學說詳解

三因概念溯源

三因學說乃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理論,最早系統闡述於宋代陳言(陳無擇)所著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。此理論將致病因素歸納為三大類:內因、外因與不內外因,為中醫辨證論治奠定了病因學基礎。

外因(六淫致病)

外因主要指來自自然界之異常氣候變化,即「六淫」——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外感病邪。當氣候變化異常或人體正氣不足時,六氣轉化為六淫侵襲人體。

六淫特性與致病特點

  1. 風邪:性輕揚開泄,善行數變,為百病之長,常兼夾他邪致病。臨床表現多見惡風、汗出、遊走性疼痛等。
  2. 寒邪:性凝滯收引,易傷陽氣。致病可見惡寒無汗、肢體拘急、疼痛固定等。
  3. 暑邪:性炎熱升散,耗氣傷津。多見高熱煩渴、汗多氣短等症,常夾濕為患。
  4. 濕邪:性重濁黏滯,易阻遏氣機。臨床常見頭身困重、胸悶納呆、苔膩脈濡等。
  5. 燥邪:性乾澀易傷津液。外燥多見口鼻乾燥、皮膚皸裂;內燥則見乾咳少痰、大便乾結等。
  6. 火(熱)邪:性炎上急迫,易生風動血。臨床表現為高熱煩渴、面紅目赤、出血發斑等。

六淫致病多從肌表或口鼻侵入,由外而內傳變,先傷經絡,後及臟腑,符合《內經》「善治者治皮毛」之防治思想。

內因(七情內傷)

內因主要指人之情志活動失調,即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七種情志變化過激或持久不解所致疾病。

七情致病機制

  1. 直接傷及臟腑:《素問》云:「怒傷肝」、「喜傷心」、「思傷脾」、「憂傷肺」、「恐傷腎」。情志失調會導致相應臟腑氣機紊亂。
  2. 影響氣血運行

    • 怒則氣上:可見面赤頭痛、嘔血昏厥
    • 喜則氣緩:可見精神渙散、心悸不寧
    • 悲則氣消:可見氣短乏力、聲低懶言
    • 恐則氣下:可見二便失禁、遺精滑泄
    • 驚則氣亂:可見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
    • 思則氣結:可見脘腹脹滿、納呆便秘
  3. 情志相勝治療:中醫運用五行相剋原理,如「怒傷肝,悲勝怒」、「喜傷心,恐勝喜」等,形成獨特的情志療法。

七情致病特點為直接影響臟腑功能,由內而外表現於形體,與外感病由表入裏之傳變路徑迥異。

不內外因(其他致病因素)

不內外因涵蓋除六淫、七情外之一切致病因素,內容廣泛而具體:

  1. 飲食勞倦

    • 飲食不節:過飢過飽、偏嗜五味
    • 勞逸失度:過勞耗氣、過逸氣滯
    • 《脾胃論》云:「飲食失節,寒溫不適,則脾胃乃傷」
  2. 外傷與蟲獸傷

    • 金刃跌仆、燒燙凍傷
    • 蟲蛇咬傷、狂犬毒蜂
    • 此類病因直接損傷形體,造成局部氣血瘀阻
  3. 病理產物致病

    • 痰飲、瘀血、結石等既為病理產物,亦為新的致病因素
    • 如《丹溪心法》強調「百病多由痰作祟」
  4. 先天與遺傳因素

    • 胎傳疾病、先天稟賦不足
    • 《小兒藥證直訣》論述五遲五軟等先天疾患

此類病因多屬意外或生活失調所致,既非外感亦非內傷,故列為不內外因。

三因學說的臨床應用

三因分類為中醫辨證提供系統框架:

  1. 辨因論治:不同病因採用相應治法,如外感宜解表、內傷宜調臟腑。

  2. 預防思想:針對三因採取不同預防措施,如「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」、「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」。
  3. 診斷參考:通過症狀特點推測病因,如遊走性疼痛多屬風邪,情緒波動誘發病症多屬七情。

三因學說體現中醫「審因論治」特色,與八綱辨證、臟腑辨證等共同構成完整診療體系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,使中醫病因理論日趨完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