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陰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陰病詳述
三陰病概論
三陰病乃中醫傷寒論中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之總稱,與三陽病(太陽病、陽明病、少陽病)相對,構成六經辨證體系之核心框架。三陰病多見於外感熱病之晚期階段,或內傷雜病中正氣虛衰之證候,其病機特點以臟腑功能衰退、陽氣不足或陰液虧損為主。
太陰病
基本概念
太陰病屬脾肺系統病變,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寒證候。《傷寒論》云:「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。」
病因病機
- 外感寒邪直中:寒邪不經三陽,直接侵犯太陰
- 陽明病轉歸:陽明病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
- 內傷生冷:過食生冷或久病致脾陽虛衰
主要證型
- 太陰虛寒證:腹滿時痛、嘔吐、下利、食慾不振、舌淡苔白、脈沉緩
- 太陰兼表證:既有太陰裡虛寒證,又見發熱惡寒等表證
治療原則
以溫中散寒為主,代表方劑為理中湯(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甘草)。
少陰病
基本概念
少陰病涉及心腎兩臟,為全身性虛衰證候,分寒化證與熱化證兩大類。《傷寒論》載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。」
病因病機
- 寒化證機制:心腎陽虛,陰寒內盛
- 熱化證機制:腎陰虧虛,虛熱內生
- 直中少陰:素體陽虛,寒邪直犯少陰
主要證型
- 少陰寒化證:四肢厥冷、下利清穀、脈微欲絕、但欲寐
- 少陰熱化證:心煩失眠、口燥咽痛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
- 少陰兼表證:少陰裡虛兼太陽表證(麻黃附子細辛湯證)
治療原則
- 寒化證:回陽救逆,四逆湯為主(附子、乾薑、甘草)
- 熱化證:滋陰清熱,黃連阿膠湯為代表
厥陰病
基本概念
厥陰病為六經病傳變之最後階段,病位在肝與心包,特徵為寒熱錯雜、陰陽不相順接。《傷寒論》謂:「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」
病因病機
- 陰陽離決:疾病晚期陰陽氣不相順接
- 寒熱錯雜:正邪交爭,寒熱並見
- 肝失疏泄:情志失調或外邪導致肝氣鬱結化火
主要證型
- 上熱下寒證:口乾咽痛與下利肢冷並見
- 厥熱勝復證:四肢厥冷與發熱交替出現
- 血虛寒厥證:手足厥寒、脈細欲絕(當歸四逆湯證)
治療原則
以調和寒熱、疏通氣機為主,代表方劑如烏梅丸(烏梅、細辛、乾薑、黃連、附子等)。
三陰病傳變關係
- 由陽入陰:疾病從三陽傳入三陰,標誌病情加重
- 陰病轉陽:正氣恢復,病從三陰轉出三陽,為向愈之兆
- 三陰互傳:太陰可傳少陰,少陰可傳厥陰,顯示病勢深入
三陰病診斷要點
- 脈象特徵:太陰脈沉緩,少陰脈微細,厥陰脈多沉弦或虛數
- 舌象表現:太陰舌淡苔白,少陰舌淡或紅絳,厥陰舌質變化多端
- 精神狀態:太陰神疲乏力,少陰但欲寐,厥陰時有煩躁不安
三陰病理論不僅適用於外感熱病,對內科雜病之辨證論治亦有重要指導價值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之精髓。歷代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,使三陰病理論體系更趨完善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