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陰痙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陰痙
三陰痙為中醫病證名,乃太陰痙、少陰痙、厥陰痙之總稱,屬痙病範疇。痙病以項背強直、四肢抽搐,甚則角弓反張為主要表現,而三陰痙則特指病位在足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所引發之痙證,多因陰寒內盛、氣血失養,或邪侵三陰所致。
病因病機
三陰痙之形成,與足三陰經氣血運行失調密切相關。足太陰脾主肌肉,足少陰腎主骨生髓,足厥陰肝主筋,若三陰經受寒邪侵襲,或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致使經脈拘急,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則發為痙病。此外,汗出過多、津液耗傷,或久病體虛,亦可能導致陰血虧耗,筋脈失養而拘攣。
臨床表現
《張氏醫通·諸風門》記載:「足三陰痙,俱手足厥冷,筋脈拘急,汗出不止,項強脈沈。」其典型症狀包括:
- 手足厥冷:因陰寒內盛,陽氣不達四末,故手足冰冷。
- 筋脈拘急:肝主筋,腎主骨,寒邪凝滯經脈,氣血不通,故見肢體僵硬、抽搐。
- 汗出不止:陽氣虛衰,衛外不固,津液外泄。
- 項強脈沉:寒邪客於經脈,氣血凝滯,故項背強直,脈象沉而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三陰痙治療以溫陽散寒、養血柔筋為主,常用方劑如附子散(組成多含附子、川芎、獨活等)。若汗出過多,可去川芎、獨活之辛散,加黃芪、當歸以益氣固表、養血和營。
- 太陰痙:多因脾陽虛衰,寒濕內阻,治宜溫脾散寒,方如理中湯加減。
- 少陰痙:因腎陽不足,寒凝經脈,治宜溫腎通陽,方如真武湯加減。
- 厥陰痙:因肝寒血虛,筋脈失養,治宜暖肝養血,方如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、生薑。
鑒別要點
三陰痙與太陽痙(如剛痙、柔痙)有別,後者多因外感風寒,病在表,見發熱惡寒、脈浮等表證;而三陰痙病在裡,屬陰寒內盛,以手足厥冷、脈沉為特徵。
三陰痙之辨證,需結合經絡與臟腑功能,詳察寒熱虛實,方能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