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陰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陰瘧
三陰瘧為中醫瘧疾分類之一,其名稱與發病特點多與「三陰經」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及氣血深層伏邪相關。歷代醫家對其定義略有差異,主要可分為以下四類:
- 三日瘧之別稱
三陰瘧即「三日瘧」,指瘧疾隔兩日一發,週期固定。此因邪氣伏藏於三陰經,正氣需時蓄力抗邪,故發作間隔較長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間日而作」,屬瘧邪深入陰分之證,病程多纏綿難愈。 - 時令相關之陰瘧
清代《類證治裁》提出,三陰瘧多發於「處暑後、冬至前」,因秋冬季氣機收斂,陽氣內藏,瘧邪乘虛深伏陰分。此類瘧疾發作愈晚(如近冬至),邪氣潛藏愈深,病程亦隨之延長。治療強調「和營調衛,兼疏伏邪」,忌用劫伐猛藥,以免耗傷正氣。 - 夜間發作之瘧
《醫宗金鑒》以發作時間區分,稱「瘧在夜發者為三陰瘧」。夜屬陰,陰分受邪,陽氣不能外達,故寒熱交作於陰時。此類證候多伴見手足心熱、口乾不欲飲等陰虛內熱之象,治法需兼顧養陰透邪。 -
按日干支辨經之瘧
朱丹溪《丹溪心法》以發病日干支推斷病位:- 子、午、卯、酉日發:邪在少陰經。
- 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發:邪在厥陰經。
- 辰、戌、醜、未日發:邪在太陰經。
此說結合運氣理論,認為天干地支對應經脈氣血盛衰,影響瘧邪伏留。
病機與治法
三陰瘧總屬「正虛邪伏」,因患者氣血不足,或治療失當,致瘧邪內陷三陰。其特點為病程長、寒熱不甚劇但纏綿反覆,或見頭暈倦怠、舌淡脈細等虛象。治療以「扶正達邪」為原則,常用方如《溫病條辨》之「青蒿鱉甲湯」養陰透熱,或「補中益氣湯」加減以升陽和營。若久瘧成痞(脾腫),則需配合化瘀軟堅之品。
與其他瘧疾鑑別
- 瘴瘧:發病急驟,熱型不規則,多見於嶺南溼熱之地。
- 正瘧:寒熱交替分明,一日或隔日一發,邪在少陽半表半裏。
- 勞瘧:瘧久氣血兩虛,遇勞即發,屬三陰瘧之變證。
三陰瘧的辨證需結合發作週期、時間、兼症及體質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