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三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三椎
三椎為人體部位名,指第三胸椎,屬督脈所行之處,位於背部正中線。《素問·刺熱篇》載:「三椎下間主胸中熱。」此處不僅為經絡循行要道,亦與臟腑氣機相通,尤與上焦心肺功能密切相關。
從中醫解剖與經絡理論而言,三椎所在位置對應「身柱穴」附近,為督脈氣血輸布之樞紐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氣,故三椎區域的異常常反映陽氣失調或上焦熱證。臨床上,此處若出現壓痛、結節或溫度變化,可提示胸中鬱熱、肺氣不宣或心火亢盛等證候。
在針灸治療中,三椎下間(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)常作為施術要點,用以清泄胸中熱邪,調理心肺功能。古籍《針灸甲乙經》亦提及此區域與「胸背痛」「咳嗽氣逆」等症相關,進一步佐證其診療價值。此外,三椎的狀態可通過望診與觸診輔助辨證,如皮膚色澤改變或肌肉緊張度異常,均能為內在病機提供線索。
綜觀中醫理論,三椎不僅是解剖標誌,更是氣血運行與病邪傳變的關鍵節點,其臨床意義深植於經絡學說與臟腑辨證體系之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