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刺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散刺
散刺為中醫針灸刺法之一,指在特定穴位及其周圍區域進行多點、淺表的針刺手法。此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素問·診要經絡論》所載:「冬刺俞竅於分理,甚則直下,間者散下。」意指冬季針刺時,若病邪較輕(「間者」),可採用分散、淺刺的方式施針。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散下者,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針,而稍宜緩也。」強調針刺需均勻分布,手法輕緩,以適應病機之需。
理論基礎
散刺的應用與中醫「經絡理論」及「氣血調和」密切相關。其特點在於:
- 多點刺激:於單一穴位周邊或病竈範圍內進行多點淺刺,以擴大治療範圍,疏通局部氣血。
- 淺層作用:針刺深度較淺,主要作用於皮部或絡脈,適用於邪氣表淺或氣血瘀滯輕微之證。
- 疏調衛氣:《靈樞·本藏》提到「衛氣者,所以溫分肉、充皮膚、肥腠理」,散刺透過刺激衛氣運行的皮部,可調和營衛,驅散表邪。
臨床應用
散刺多用於以下情況:
- 皮膚病症:如蕁麻疹、濕疹等,透過淺刺患處周圍以祛風止癢、活血通絡。
- 局部瘀滯:針對輕度軟組織損傷或氣滯血瘀,以散刺促進氣血流通。
- 熱證瀉法:配合刺絡放血時,以散刺增強清熱效果,如《針灸大成》所述「散刺血絡,以瀉諸陽之熱」。
操作特點
- 針具選擇:常用毫針或皮膚針(梅花針),後者尤適於大面積散刺。
- 手法要領:針尖斜刺或平刺,入皮約1-2分,針距均勻,以「如雞啄米」之勢輕快點刺。
- 配穴思路:常結合循經取穴,如風疹取風市、血海,輔以局部散刺加強療效。
散刺體現中醫「輕可去實」的治療思想,透過微調淺層氣機,達到「通而不傷」的效果,為針灸手法中細膩而靈活的技法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