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復

散復為中醫術語,指人體氣血的耗散與恢復過程,反映了機體正氣盛衰與自我調節的動態平衡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:「觀其色,察其目,知其散復。」強調透過外在神色與目睛的變化,可推斷內在氣血的消長狀態。

散復的生理與病理意義

  1. 氣血耗散(散)

    • 指氣血因外邪侵襲、勞倦過度、情志失調等因素而過度消耗或流失。
    • 臨床表現為面色萎黃、精神疲憊、目睛無神、脈象虛弱等,常見於久病、失血或氣虛證候。
    • 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精氣奪則虛」,即描述此類正氣散失的狀態。
  2. 氣血恢復(復)

    • 指機體通過自我修復或治療干預,使氣血逐漸充盈,功能回歸平衡。
    • 表現為面色轉潤、目光有神、脈象和緩有力,反映正氣來復。
    • 中醫強調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復的過程即正氣戰勝病邪的體現。

散復與臟腑經絡的關係

  • 五臟調節:散復與五臟密切相關,尤以脾、肝、腎為關鍵。脾主統血,肝主藏血,腎藏精,三者協調方能維持氣血生化與固攝。若脾虛不攝、肝不藏血或腎精虧耗,易導致氣血散而不復。
  • 經絡傳導:十二經脈氣血運行若受阻(如氣滯血瘀),可能加劇耗散;反之,針灸或藥物疏通經絡,可促進氣血復常。

診斷與治療應用

  • 望診重點:散復狀態可透過觀察患者神色與目睛判斷。如《靈樞》所言,目為肝之竅,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,故目神渙散多提示氣血耗傷;目光清亮則為復之徵象。
  • 治療原則:針對「散」需益氣固脫、補血填精,如用獨參湯、當歸補血湯;針對「復」則需調和陰陽,如以四君子湯、六味地黃丸等助氣血生化。

散復理論體現中醫對生命動態變化的深刻認識,不僅是病理機轉的概括,更是臨床辨證與調治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