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膏

散膏是中醫解剖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,最早見於《難經·四十二難》的記載:「脾重二斤三兩,扁廣三寸,長五寸,有散膏半斤。」這段文字明確描述了散膏與脾臟的解剖關係。

解剖定位與形態

散膏位於脾臟周圍,其重量約為半斤(古代計量單位),形態上呈分散狀分布,質地類似膏脂。從現代解剖學角度來看,散膏的解剖位置與胰腺有高度相似性,故後世醫家有將散膏比附為胰腺之說。

生理功能

在中醫理論體系中,散膏被認為具有以下生理功能:

  1. 輔助運化:協助脾臟完成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,參與人體的消化吸收過程。
  2. 分泌精微:產生並分泌某些精微物質,類似於現代醫學中胰腺分泌消化酶的概念。
  3. 調和氣血:作為脾系統的一部分,參與氣血的生成與調節。

與臟腑關係

散膏與多個臟腑有密切聯繫:

  • 與脾的關係:散膏依附於脾,兩者在功能上相輔相成,共同完成運化功能。
  • 與肝的關係:通過經絡聯繫,散膏受肝的疏泄功能影響,參與膽汁分泌的調節。
  • 與三焦的關係:散膏的分泌物通過三焦通道輸布全身,影響水液代謝。

病理表現

當散膏功能失常時,可能出現以下病理表現:

  1. 運化失常:表現為食慾不振、腹脹、泄瀉等消化系統症狀。
  2. 精微不布:可能導致消渴(類似糖尿病)等病症。
  3. 氣血失調:出現倦怠乏力、面色萎黃等氣血不足之象。

歷代醫家觀點

關於散膏的實質,歷代醫家有不同的見解:

  • 胰腺說:明清以降,部分醫家認為散膏即現代解剖學中的胰腺。
  • 脂肪組織說:有學者認為散膏指脾臟周圍的脂肪組織。
  • 特殊結構說:部分醫家主張散膏是中醫特有的功能性概念,不能簡單對應現代解剖結構。

臨床意義

在臨床辨證中,散膏功能異常常被納入「脾失健運」或「中焦濕熱」等證型中考慮。治療上多從健脾化濕、調和中焦入手,常用方劑如六君子湯、平胃散等加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