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散劑
散劑為中醫傳統藥物劑型之一,指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狀,便於服用或外敷。其特點在於製備簡便、吸收迅速,且能根據病情靈活調整用法,廣泛應用於內科、外科及傷科等領域。
散劑的分類與用法
-
內服散劑
- 煮散:將藥材研成粗末,加水煎煮後取汁服用。此法源於漢唐時期,既能保留藥效,又節省藥材,適用於慢性病調理或需長期服藥者。
- 調服散:將藥材研成細末,以白湯(開水)、米飲、茶汁或酒等液體送服。例如,治療風寒感冒的「川芎茶調散」即以清茶調服,增強疏風止痛之效;而補氣健脾的「四君子湯散」則常以米湯調服,顧護脾胃。
-
外用散劑
- 直接外撒:將藥材研至極細末,直接撒佈於患處,多用於瘡瘍、濕疹或外傷止血。如「生肌散」能促進創面癒合,「雲南白藥」則可散瘀止血。
- 調敷:以酒、醋、蜂蜜或油脂等介質調和藥末,塗敷於體表。酒能行氣活血,適用於跌打損傷(如「七厘散」);醋可軟堅散結,用於癰腫初起;蜂蜜則有潤燥解毒之效,常見於皮膚乾裂或燙傷(如「紫草散」)。
散劑的製備與特點
散劑講究藥材的研磨細度:內服散劑需過80~100目篩,外用散劑則需過120目以上,以避免刺激。部分藥材(如礦物類的硃砂、雄黃)更需「水飛法」處理,使粉末細膩均勻。
散劑的優勢在於:
- 藥效發揮快:粉末與體表或消化道接觸面積大,利於有效成分吸收。
- 便於配伍:可依病情調整單味藥比例,或與其他劑型(如湯劑)配合使用。
- 保存方便:乾燥粉末不易變質,適合攜帶與長期備用。
經典散劑舉隅
- 內服:
-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辛涼解表,治風熱感冒。
- 逍遙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疏肝健脾,調理氣血鬱滯。
- 外用:
- 如意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:清熱解毒,敷治癰疽腫痛。
- 冰硼散(《外科正宗》):清熱消腫,用於咽喉腫痛或口瘡。
散劑體現中醫「簡、便、廉、效」的用藥智慧,至今仍為臨床重要劑型之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