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散脈
一、脈象特徵
散脈為中醫二十八脈之一,其特徵為「浮散無根」,輕取時脈搏散亂不聚,如楊花飄散,中取漸覺空虛,重按則全然無力。此脈象反映氣血耗散、臟腑精氣衰竭之候,多見於病危階段,提示元氣離散,胃氣敗絕。
二、臨床意義
- 元氣離散:散脈主正氣潰散,常見於久病重病、陰陽將脫之際,如亡陽、失血過多或大汗淋漓等證。
- 胃氣衰敗:脈無胃氣則死,散脈浮亂無根,顯示胃氣已絕,生化之源衰竭。
- 精血枯竭:若見散脈兼細弱,多為精血虧虛至極,臟腑失養,如癆瘵晚期或癌病終末階段。
三、古籍論述
- 《瀕湖脈學》云:「散似楊花散漫飛,去來無定至難齊。」強調其脈位浮散、節律不整之特點。
- 《脈經》指出:「散脈大而散,有表無裏。」說明其浮大而無根,屬虛散無力之象。
四、散脈之別義(經絡概念)
《素問·刺腰痛篇》提及「散脈」為足太陰脾經之別絡,其循行散佈而上行,故得名。王冰注:「散脈者,足太陰之別也,散行而上,故以名焉。」此脈位於膝前骨肉分間,絡外廉而束脈,針刺可療腰痛之證。
五、鑑別診斷
- 與虛脈區別:虛脈雖軟弱無力,但脈形清晰;散脈則散亂無根,至數不齊。
- 與芤脈區別:芤脈浮大中空如按蔥管,主失血;散脈則全然無序,主氣血消亡。
散脈為真臟脈之一,屬病情危重之徵兆,臨床需結合四診綜合判斷,以窺病機之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