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摶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散摶^ref-散摶,診斷學名詞。系相氣十法之一。診察病人面部顏色的散漫與摶聚,以辨別疾病的新久和邪氣的進退。《望診遵經》:「散者病近將解,摶者病久漸聚。先摶而後散者,病雖久而將解;先散後摶者,病雖近而漸聚。」
散摶是望診中相氣十法之一,是指觀察病人面部顏色是否散漫或摶聚,以辨別疾病的新久和邪氣的進退。
散者,指面部顏色散漫,沒有光澤。散者病近將解,是指病情較輕,邪氣即將消退,病情將很快好轉。
摶者,指面部顏色摶聚,顏色暗沉。摶者病久漸聚,是指病情較重,邪氣較盛,病情將會加重。
先摶而後散者,是指病情較重,邪氣較盛,但邪氣正在減退,病情將會好轉。
先散後摶者,是指病情較輕,邪氣即將消退,但邪氣又重新加重,病情將會加重。
散摶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,可以幫助醫生辨別疾病的輕重和進退,對治療疾病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散摶的診斷要根據病人的面部顏色,以及其他臨床表現綜合判斷。如果面部顏色散漫,沒有光澤,同時伴有其他症狀,如發熱、咳嗽、咽痛等,則可以診斷為外感風熱。如果面部顏色摶聚,顏色暗沉,同時伴有其他症狀,如頭痛、嘔吐、腹瀉等,則可以診斷為外感風寒。
散摶的治療要根據病情的輕重和進退,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如果病情較輕,邪氣即將消退,可以採取清熱解毒、疏風散熱等治療方法。如果病情較重,邪氣較盛,可以採取扶正祛邪、解毒化痰等治療方法。
散摶是望診中的重要內容,可以幫助醫生辨別疾病的輕重和進退,對治療疾病有重要的指導作用。因此,在臨床診斷中,要重視散摶的診斷,以便更好地治療疾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