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摶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摶

散摶為中醫診斷學名詞,屬「相氣十法」之一,指透過觀察患者面部顏色的散漫或摶聚狀態,以判斷疾病的新久、邪氣之進退及病情變化趨勢。此診法源於古代醫家對氣色變化的細微辨析,臨床尤重於望診中的色診範疇。

名詞釋義

  • :指氣色疏淡浮散,邊界模糊,如雲霧之彌散。主病邪初起或將解,病位淺、病程短,多屬氣機未凝滯之象。
  • :指氣色凝聚結滯,邊界清晰,如斑塊之固結。主病邪久羈或漸深,病位已定、病程長,多屬邪氣聚積或氣血瘀阻之候。

臨床意義

  1. 辨病勢新久

    • 《望診遵經》云:「散者病近將解,摶者病久漸聚。」氣色散漫多見於外感初起或內傷輕症;氣色摶聚則常見於慢性病或邪氣深入臟腑。
    • 若由「摶轉散」,提示邪氣由聚轉散,病情雖久但趨向緩解;若由「散轉摶」,則雖病初發,卻顯邪氣漸聚、病勢轉重之兆。
  2. 析邪正盛衰

    • 散而色淡者,多屬正氣未傷,邪淺易祛;摶而色黯者,常為正虛邪戀,或痰瘀互結。
    • 如面頰紅赤散漫為陽明經熱,若轉為摶聚成片,則恐熱毒蘊結發為癰瘡。
  3. 與五色診結合

    • 散摶須結合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五色參詳。例如:
      • 青色散:肝氣鬱滯初起;青色摶:久病血瘀或寒凝筋脈。
      • 赤色散:外感風熱;赤色摶:心火亢盛或癰疽成膿。

理論延伸

散摶之變,與《內經》「邪氣盛則實,精氣奪則虛」相通。氣色散者,邪未固著,正氣猶能抗邪外出;氣色摶者,邪正相爭日久,氣血失和而留滯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亦強調,觀察色澤動態變化,可推測病機之「出入」與「轉歸」。

此診法不僅用於面部望診,亦延伸至舌診、膚診等領域,如舌苔散佈為濕邪初犯,苔厚摶結則為痰濕膠固,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辨證思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