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笑穴

定位與出處
散笑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清代《刺疔捷法》。其位置居於面部,具體在迎香穴下方,鼻唇溝中點處。此穴屬局部取穴,鄰近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循行區域,與面部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
主治功能

  1. 鼻塞不通:散笑穴能宣通鼻竅,改善外感風邪或氣滯血瘀所致之鼻塞,常與迎香、合谷等穴配伍,增強疏風散邪之效。
  2. 面癱口喎:此穴位於面神經分佈區域,針刺可調和局部經氣,緩解風寒或風熱襲絡引起的面肌麻痹、口眼歪斜,多配合地倉、頰車等穴使用。
  3. 疔瘡腫毒:散笑穴鄰近面部「危險三角區」,古籍記載其能清泄陽明熱毒,適用於熱毒蘊結所致的疔瘡初起,但臨床操作需謹慎。

刺灸法
針刺時採用平刺法,進針0.3-0.5寸,得氣後留針。因面部肌肉淺薄,不宜深刺,手法以輕緩為主。傳統亦可用艾條溫和灸,但現代較少應用。

學理探討
從中醫經絡理論分析,散笑穴所在鼻唇溝為陽明經多氣多血之部,刺激此穴能調動氣血上榮頭面,兼具疏通與清泄雙重作用。其名「散笑」,或與改善面部氣滯、緩解肌肉僵緊以恢復自然表情相關,體現中醫「以效命名」的特點。

附註
此穴雖非十四經腧穴,但在民間針灸療法及部分流派中仍有應用,體現中醫「奇穴驗方」的臨床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