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葉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葉脈

散葉脈為中醫脈象名,指脈來浮散無根,狀如風吹葉散,輕飄不聚,屬虛脈之一。此脈象多因肝氣虛衰,氣血耗散所致,常見於重病危候,預後不良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脈象特徵
    散葉脈的特點在於脈位浮淺,搏動散漫無力,似葉片隨風飄散,缺乏凝聚之象。此脈象反映臟腑精氣虧虛,尤其是肝氣衰竭,無法固攝氣血,導致脈道失充。
  2. 病因病機

    • 肝氣虛損:肝主疏泄,藏血,若肝氣虛弱,則氣血運行失調,脈象呈現散亂無根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指出:「脈至如散葉,是肝氣予虛也」,說明此脈與肝氣虛衰密切相關。
    • 精血耗竭:久病或重病傷及肝腎,精血虧虛,脈道失養,亦可見散葉脈。此類患者多伴隨形體消瘦、神疲乏力等氣血兩虛之證。
  3. 臨床意義
    散葉脈多見於疾病晚期,提示正氣大傷,臟腑功能衰竭。《內經》以「木葉落而死」比喻此脈象的預後,意指如秋葉凋零,生機將絕。此脈象若出現於久病者,常為危候,需結合其他四診資訊綜合判斷。

相關古籍記載

  • 《素問·大奇論》將散葉脈列為「真臟脈」之一,與其他怪脈(如彈石、解索等)同屬無胃氣之脈,主病重難治。
  • 後世醫家如李時珍《瀕湖脈學》亦提及散脈「散似楊花散漫飛,去來無定至難齊」,形容其飄忽不定之特徵,並強調其與元氣離決的關聯。

與其他脈象鑑別

  • 散脈 vs 濡脈:兩者皆屬浮脈,但濡脈細軟而浮,如帛浮水,主濕證或氣虛;散葉脈則散漫無根,主氣血耗散。
  • 散脈 vs 芤脈:芤脈浮大中空,如按蔥管,主失血;散葉脈則無固定形狀,主臟氣衰微。

散葉脈作為中醫診斷中的重要徵象,反映了臟腑氣機的嚴重失衡,其出現往往提示病情深重,需從氣血陰陽整體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