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陰頗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散陰頗陽
「散陰頗陽」為中醫經典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所載之術語,意指人體陰陽二氣相互消長、偏傾失衡之狀態。「頗」即偏斜,形容陰陽失調時,一方過盛或過衰,另一方隨之消減或偏離常態的病理現象。《素問》原文「脈動無常,散陰頗陽」,更進一步揭示此狀態下脈象紊亂無序,反映體內陰陽離決、氣機逆亂之機轉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陰陽互根與消長
中醫認為陰陽互為根本,二者動態平衡維繫生理機能。陰主靜、主濡潤,陽主動、主溫煦。當陰氣過度耗散(散陰),陽氣失去制約而浮越(頗陽),即形成「陰不斂陽」或「陽亢陰虛」之證,常見潮熱、盜汗、煩躁、脈細數等表現。 - 病理機轉
- 陰散陽亢:陰液虧損無法涵養陽氣,導致虛陽外越,如更年期症候群或肺結核之陰虛火旺證。
- 陽偏陰弱:陽氣過盛耗傷陰精,如肝陽上亢引發頭暈目赤,陰液隨之不足。此類失衡可進一步影響五臟,如心腎不交、水火不濟等衍生病機。
-
脈象與診斷
《素問》強調「脈動無常」為散陰頗陽之徵象。臨床上,陰陽失調之脈多見「陰脈微弱、陽脈浮大」,或虛數無根。如陰虛陽亢者脈細數,陽虛陰盛者脈沉遲,皆屬陰陽偏頗之具體表現。
與其他概念的關聯
- 與「陰陽離決」之異同:散陰頗陽屬陰陽失衡之漸進階段,若未調治,可能發展為陰陽徹底離決(如亡陰亡陽),然前者重在描述動態偏傾,後者為危重之終末狀態。
- 與氣血關係:陰陽失調常伴氣血紊亂,如陰虧者血燥,陽虛者氣弱,進一步衍生血瘀、痰濕等兼夾證。
此概念深刻體現中醫「以平為期」的治療思想,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滋陰潛陽、引火歸元等治法,如六味地黃丸、鎮肝熄風湯等方劑,皆著眼於調和陰陽之偏頗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