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瘀

散瘀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運用活血化瘀藥物以消散體內瘀血、疏通經絡,改善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腫痛、症瘕積聚等病症。瘀血停滯於經絡或臟腑,可導致局部疼痛、腫脹、青紫,或形成固定不移的硬塊,甚至影響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。散瘀之法旨在化解瘀滯,恢復氣血暢通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瘀血的形成多與氣滯、寒凝、熱毒、外傷等因素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血行失度」或「惡血留內」皆屬瘀血範疇,後世醫家如王清任在《醫林改錯》中更明確提出「瘀血致病」理論,並創立多首活血化瘀名方。散瘀需辨證施治,根據瘀血所在部位(如經絡、臟腑)及兼夾病邪(如氣滯、寒熱),配伍相應藥物。

常用散瘀方法

  1. 活血散瘀
    適用於輕度瘀血,以促進血液運行為主,常用藥物如當歸、川芎、丹參、紅花等,代表方劑如「血府逐瘀湯」。
  2. 破血消症
    針對瘀血日久形成的堅硬積塊(如症瘕、腫瘤),需用破血力強的藥物,如三棱、莪朮、水蛭、虻蟲,方如「大黃䗪蟲丸」。
  3. 祛瘀消腫
    針對外傷或局部瘀腫,結合行氣止痛藥,如乳香、沒藥、蘇木,外敷內服並用,方如「七厘散」。

藥物配伍特點

散瘀常需結合行氣藥(如香附、枳殼)以「氣行則血行」,或配伍溫通藥(如桂枝、艾葉)以散寒化瘀。若瘀久化熱,則佐以涼血藥(如赤芍、丹皮)。

臨床應用

散瘀法廣泛用於痛經、跌打損傷、心脈瘀阻(胸痹)、癥瘕積聚(如子宮肌瘤)等病症。例如:

  • 跌打損傷:以桃仁、紅花配伍當歸尾,促進局部瘀血吸收。
  • 婦科瘀血:以益母草、澤蘭調經化瘀,治療經閉、產後惡露不下。

散瘀為中醫治療瘀血證的核心手段,需依具體病機靈活運用,以達「通則不痛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