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俞

散俞為中醫針灸學中之特定腧穴分類,其名源於《黃帝內經》,意指散在於經脈之間、非集中於特定部位的腧穴。此類穴位主要用於刺絡放血療法,其特點在於分布較為零散,且多屬「間穴」,即位於肌肉分理或經脈間隙之處。

典籍考據

  1. 《素問·診要經終論》載:「春刺散俞及與分理,血出而止。」指出春季針刺宜選散俞,刺至出血即止,反映其與季節氣血運行之關聯。
  2. 王冰注釋:「散俞,謂間穴。」強調其位置特性,即介於主要經穴之間的孔隙處。
  3. 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:「散俞者,即諸經之散穴也。」說明其雖散在,但仍歸屬經脈系統,為經氣輸布之輔助通路。

功能與應用

散俞之作用主要基於「血實宜決之」的治療原則,透過刺血以疏通瘀滯、調和營衛。其臨床應用包括:

  • 瀉熱祛邪:針對熱證、實證,如《內經》所言「血出而止」,透過放血達清熱之效。
  • 調節經氣:散俞雖非主穴,但可輔助經脈氣血運行,尤適用於氣機壅塞之證。
  • 應時取穴:結合四時針法,春季氣機升發,刺散俞可助疏泄肝膽之鬱。

定位特點

散俞無固定位置,需依循「以痛為腧」或「循經取穴」原則,於肌肉分理間或經脈旁觸及結節、壓痛處取之。此類穴位多見於四肢末端或背腰部,如《靈樞》所述「諸絡脈之滲灌諸節者」,與絡脈系統關係密切。

與他穴之異同

相對於「經穴」「募穴」等固定穴位,散俞更強調其「動態性」與「應變性」。例如:

  • 與阿是穴比較:散俞雖亦以痛點為據,但更側重於經脈理論指導下的系統性應用。
  • 與絡穴區別:絡穴為經脈分支交會處,而散俞則屬經氣散在之點,功能上偏重於局部氣血調節。

散俞之運用,體現中醫「因時、因地、因人」的辨治思維,亦反映經絡學說中「大經小絡,氣血滲灌」的整體觀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等,更將此概念延伸至「散刺」手法,進一步豐富其臨床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