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散針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散針法

散針法為中醫針灸技法之一,其核心在於「因病選穴,靈活施針」,不拘泥於傳統的流注理論或固定穴位,而是依據病痛所在部位或症狀表現,直接於患處或相關區域取穴針刺。此法強調「以痛為腧」的治療思維,常見於處理急性疼痛、局部氣血瘀滯或跌撲損傷等病症。

理論基礎

散針法的操作原則源自《黃帝內經》中「以痛為輸」的觀念,即《靈樞·經筋》所提「治在燔針劫刺,以知為數,以痛為輸」。後世醫家如《醫學入門》進一步闡述:「散針者,治雜病而散用其穴」,說明此法跳脫十二經脈流注時辰的限制,直接針對病位施治,尤其適用於「折傷跌撲,損逆走痛」等實證病候。

臨床應用特點

  1. 局部取穴為主
    散針法多選取病變周圍或疼痛明顯處的穴位,甚至非經絡正穴的阿是穴(壓痛點),以疏通局部氣血。例如肩背疼痛,可於肩井、天宗等穴周邊靈活下針;膝關節扭傷則直取犢鼻、鶴頂等鄰近部位。
  2. 結合辨證配穴
    雖以局部治療為重,但高明的醫者仍會兼顧整體辨證。如風寒襲表所致的頭痛,除散刺太陽、風池等患處,亦可配合合谷(手陽明經)以疏風散寒;若屬氣滯血瘀,則加刺太衝(肝經)以行氣活血。
  3. 針具與手法靈活
    傳統散針可使用毫針、三棱針(放血)或圓利針(短針),依病情選擇淺刺、斜刺或透刺。明代《針灸大成》提及「刺法猶用兵,貴在隨機應變」,散針的深度與刺激量需依患者體質、病性(虛實寒熱)調整。

與其他針法的區別

  • 與循經取穴差異
    傳統針灸重視經絡辨證,如足太陽膀胱經腰痛取委中、崑崙;散針法則更直接於腰部壓痛點下針,或配合夾脊穴等局部穴位。
  • 與刺絡放血關係
    散針法若結合三棱針點刺出血,可歸類為「散刺放血」,適用於熱證、瘀血腫痛,如《醫宗金鑒》所述「血實宜決之」之理。

古籍記載與發展

除《醫學入門》外,清代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亦載有「散針刺法,隨病所宜」,強調其臨床實用性。現代中醫臨床中,散針法廣泛應用於筋骨傷科、痛症治療,並與現代「激痛點(Trigger Point)」理論相結合,進一步豐富其適應範圍。

散針法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靈活思維,其精髓在於不拘穴法、直達病所,為針灸實證醫學的重要實踐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