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桑柴火烘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桑柴火烘法

桑柴火烘法,又稱桑枝灸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,屬灸法範疇,首載於清代《外科大成》卷一。此法以桑木之性為本,借助其火氣以達溫通經絡、祛邪扶正之效,臨床多用於癰疽瘡瘍之症。

操作方法

取新鮮桑枝或桑木,劈製如手指粗細,長約九寸,一端點燃後吹滅明火,以餘火烘烤患處。火盡則更換新枝,每次施治約用三四枝,每日反覆二至三次,以患者自覺患處溫熱為度。

適用症狀

  1. 癰疽初起:局部腫硬疼痛,尚未成膿者,可助消散瘀滯。
  2. 潰後不斂:瘡口久不癒合,新肉難生,或腐肉未脫者,能促生肌收口。
  3. 頑固疼痛:氣血凝滯所致之痛,藉火氣以行氣活血。

作用機理

桑柴性味苦平,歸肝經,其火氣溫而不燥,具有解毒止痛、消腫散瘀之效。中醫認為,桑木之火能透達經絡,助陽氣運行,既可溫散寒凝,又能促進氣血流通,對於陰寒凝滯或氣血瘀阻之症尤為適宜。

與其他灸法之異同

與艾灸相比,桑柴火烘法火力較為溫和,且桑枝具疏風通絡之性,更適用於瘡瘍腫毒;而艾灸以溫補見長,多用於虛寒內傷。此外,桑柴火烘法直接以明火烘烤,兼具「火熨」之意,能更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。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」的辨證思維,通過外火激發人體陽氣,達到內外同治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