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桑枝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桑枝灸,又稱桑枝針,乃中醫傳統灸法之一種,屬溫灸療法範疇。此法首載於《本草綱目》「桑柴火」條目,其文曰:「癰疽發背不起,瘀肉不腐,及陰瘡瘰癧、流注、臁瘡、頑瘡,燃火吹滅,日灸二次。」足見其於外科癰瘍之特殊療效。

藥材特性
桑枝性味苦平,歸肝經,具祛風濕、通經絡、利關節之效。其燃燒後之火氣,蘊含桑木特有藥性,能透達經絡,溫通氣血。《醫學入門》有云:「桑火能利關節,養津液,行藥勢。」故以桑枝為灸材,兼具物理溫熱與藥物雙重作用。

操作技法
其法類神針火:取乾燥桑枝條,削如針狀,蘸麻油點燃,吹滅明火,以暗火燻灼患處。操作時講究「離穴不離經」,須循經絡走向,對準病灶或腧穴施灸。傳統分為直接灸與間接灸二法:

  • 直接灸:燃桑枝速吹滅,趁熱隔薑片灸患處
  • 懸灸:燃桑枝持適當距離溫燻,以皮膚潮紅為度

主治範疇

  1. 外科諸證:尤善治陰性瘡瘍,如癰疽久不潰膿或潰後難斂,瘰癧結核堅硬不消
  2. 痹證頑疾:風寒濕邪所致關節拘攣、肌肉頑麻,取桑枝通絡之性
  3. 皮膚痼疾:臁瘡日久不癒、頑癬濕疹等,藉其溫通化瘀之功

作用機理
中醫理論認為,桑枝灸通過「溫、通、補、瀉」四效發揮作用:

  • 溫陽散寒:化解陰疽寒凝之邪
  • 通經活絡:破除經脈氣血瘀滯
  • 扶正托毒:助正氣驅除深伏之邪
  • 化瘀生新:促進瘡面腐去新生

此療法體現中醫「異病同治」思想,凡屬氣血凝滯、經絡不通之證,皆可酌情施用。後世醫家發展出桑枝灸與藥末(如乳香、沒藥)配合使用之法,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