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桑枝灸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桑枝灸法,又稱桑柴火烘法,為中醫外治法之一種,屬灸法範疇。此法最早見載於明代《瘍科選粹》卷一,是以桑樹枝條為施灸材料的一種特殊灸療技術。

理論基礎: 桑枝性味苦平,歸肝經,具有祛風濕、通經絡、利關節之效。中醫認為,桑枝燃燒時所產生的熱力與藥性相結合,能透達經絡,溫通氣血,尤擅治療風濕痹痛、經絡不通之證。其作用機理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「菀陳則除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
操作特點:

  1. 材料製備:選取粗壯桑枝,截成長約20-30公分段,陰乾備用。施灸時將桑枝一端點燃,吹滅明火,以暗火施灸。
  2. 施灸方式:分為直接灸與間接灸兩種。直接灸將燃燒的桑枝距皮膚2-3公分懸灸;間接灸則隔薑片或蒜片施灸,增強溫通效果。
  3. 手法運用:採用迴旋灸、雀啄灸等手法,針對阿是穴或特定經穴施治,每穴約灸5-7壯。

臨床應用: 主要適用於風寒濕痹、肢體麻木、關節腫痛等症,對肩凝症(五十肩)、膝骨痹(膝關節炎)尤具療效。明代《本草綱目》載桑枝「利關節,養津液,行水祛風」,其灸法能強化此功效。

技術演變: 後世在此基礎上發展出「桑枝火針」,將桑枝炭化後製成針具,結合針刺與灸療雙重作用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完善其操作規範,強調「以桑枝微火,徐徐烘之,令藥氣透入腠理」。